PMI新低凸显宽松货币下实体经济窘境

PMI新低凸显宽松货币下实体经济窘境

今天(3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低于上月0.4个百分点,创近3年新低,同时也是PMI连续7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以下。

昨天来自央行的消息称,自今天起,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据说,此次降准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估算表明,此次降准将释放约7000亿人民币的流动性。

从去年起,央行已经几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在今年1月份各银行信贷总额已创出2.5万亿天量的情况下,央行再度降准,应有多重意旨。当然,降准的客观效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和实现央行的意旨,则需观察。现在可见的此前系列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从去年股市、债市以及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各自表现及其比较对比中得出结论。

PMI连续7个月低于容枯线,以及创3年以来新低的现实,凸显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在流动性相对宽松的货币市场环境下的窘境。一项财政或货币政策,其显效需要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因此,在经济形势、政策参数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政策的最终效果往往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不相符、甚或南辕北辙。

在政策周期内,流动性基本上保持宽松,PMI却始终处在荣枯线以下,说明货币政策对制造业的撬动效应有限。这其中,既有流动性通向实体经济的渠道阻塞问题,也有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本身的问题。前者,在制造业不景气之时,逐利资本肯定要流向边际效益更高的股市、房市和债市,由此与实体经济形成非良性循环;后者的问题则在流动性宽松之时更加突出,即制造业以及整个实体经济被结构在一个不合理的框架之内,这样的产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所具有的风险,让资本望而却步,不敢涉足。显然,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资本投入的迟缓性是必然之举。

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投入资本,无疑会加重结构的扭曲度。当然,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经济结构调整,都是动态过程,虽有基本合理的架构标准,但并无一个调整到位的精确之点。从这个意义上,流动性宽松的货币市场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助益没有达到货币政策所希冀达到的程度。这个结果,除了有货币资本的逐利本性使然之外,也说明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在产业创新面、经济新增长点的构建方面,都少有让货币资本冲动的亮点,也少有让流动性欣然冒险的新业态出现。

PMI持续低迷,固然反映了GDP增速下降、经济下行,以及处置僵尸企业和去过剩产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但实际上也反映了在这些调整过程中创新面和新兴面不足的问题。这至少说明在调整过程中,调整下来的面大于调整上去的面的现实。

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还显示,如果按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的PMI为49.9%,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中型企业PMI为49.0%,与上月持平,仍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4.4%,比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持续位于收缩区间。这其中,对民生、对就业、对民众“获得感”有重要意义的小型企业的PMI下降且位于收缩区间,其政策效应恰在于通过PMI所显露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未来趋向。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