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与弘扬现实主义是民族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谈到了当前我国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抄袭模仿、千篇一律”“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等等。分析起来,这些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创作与现实生活、创作与创作对象的关系出了问题。缺乏现实主义精神,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了解和认识,即使技巧再好、方法再新,其作品也只能架空现实背景,架空历史环境,架空细节再现,成为所谓的形式游戏,甚至文化垃圾。
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国家和民族奋发图强,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崛起,整个文明形态正在重塑。记录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表现这么重要的历史进程,探索这些丰富奇妙的体验和经验,是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百年不遇的机遇,也是神圣光荣的责任。作家艺术家不仅要在场,而且还要站在高处,站在前列,通过文艺创作倡导时代风气,引领社会发展。也正是站在表现时代、引导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作家艺术家社会功能的明确定位,也是对作家艺术家队伍“神圣性”的殷切期待。在中外文艺史上,作家艺术家都是作为“使者”“言者”出现的,作家艺术家先天具有神圣的责任,不是也不应把自己等同于普通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呢?只有了解时代,抓住时代生活的典型和规律,才能引领风气。对于作家艺术家而言,第一要务是了解时代,深入生活,始终站在现实的大地上,抬头看望远天。表现在文艺创作中,就是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有机结合,在把握社会现实本质的基础上,放飞想象和情怀的翅膀。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者的关系中,现实主义精神依然起主导作用。
那么,什么是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呢?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这样一段话概括:文艺创作坚持关注人类实践,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时代生活,通过对生活现场的观察,了解和把握客观现实中的新事物、新规律、新趋势,并通过艺术形象的提炼和塑造,努力真实、详尽、准确地书写和记录人类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和精神心灵。
坚持现实主义精神,要紧紧抓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倡导时代风气”这些关键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但在现实的文艺实践中,这个“基础”往往被忽略甚至忽视。也正是站在这样一个立场上,面对这样一种现实,我们今天需要特别重申与弘扬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