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需要坚持,也需要弘扬和发展
今天,我们尤其要坚持现实主义精神,推动现实主义成为文学创作的主音主潮。一方面,既往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现实主义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的缺席必然导致文艺与生活、与人民的关系疏远,从而使文艺描写现实、记录历史的重要功能被削弱。众所周知,现实主义的优势在于与历史在一起,与时代在一起,与人民在一起,与民族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作家艺术家需要克服惰性,向生活学习,回到生活现场,既要有情感,还要有行动,介入生活,懂得和理解文艺的特殊功能,通过各种文艺实践表现生活、干预生活。这也就是鲁迅先生当年呼吁的“为人生”的文艺。为人生的文艺,必然是胸怀人民的命运和前途、面向现实和历史的文艺,这样的文艺作品才会打动人,才会传之久远。
重申现实主义,坚持现实主义,还要弘扬和发展现实主义。创新理念方法,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这个要求同样适用于当前我国的文艺实践。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在使用过程中都要与发展了的现实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自身的丰富和发展,这样的理论和方法才会有持续的生命活力。
现实主义在弘扬和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从理论层面加以解决:一是如何处理好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二是如何处理好客观真实和主观想象的关系。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问题没有得到正确解决,那么现实主义就难免会陷入片面或误区。
弘扬和发展现实主义,一定要有历史精神,要善于运用辩证法。比如人们常说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是指实践过程中容易犯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认识、理解和表现现实,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不仅尊重局部经验,还需有全局观,在呈现生活真实的同时,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光明与黑暗的关系。具体地说,对于生活中的阴暗面如何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题材怎么处理,这些都是现实主义创作常常碰到的问题。任何一种社会现实,只有放在历史的坐标中去衡量去判断,对于这种现实的本质的认识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准确。坚持历史精神和历史意识,现实主义创作也才能做到既实事求是,又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从而引领时代生活的风向。
弘扬和发展现实主义,还要坚持文艺自身特质,处理好文学性与真实性也就是艺术想象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有人主张放弃艺术想象,也有人主张“主观现实主义”,争论不断,各执一端。但我们认为,现实主义无论怎么开放,怎么创新发展,有一个基本立场必须坚守,这就是要坚持用生动典型的形象和具体细腻的细节讲述中国故事。坚守住了这一立场,实际也就坚守住了文艺表达的特质。
我国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因而必然对现实主义创作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尽管在弘扬和发展现实主义这条路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需要回答,但是我想,只要我们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尊重社会现实,尊重文艺发展规律,就一定能够创作出与今天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相匹配的文艺作品,打造出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文艺高峰。
(作者: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