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大发展理念
攸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个百年目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在今年两会提交全国人大审查。贯穿整个规划建议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无疑将成为两会热词。
五大发展理念确立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互为呼应。五个关键词,每一词都直指发展难题,对增强发展动力有重大指导意义。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非常注重理念塑造的习近平曾强调:“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表示,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发展道路探索的重大成就,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发展理念。
(四)新常态
在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表述中,新常态一词被提及次数名列前茅。中共十八大后,仅在习近平的公开文章和讲话中,新常态就被提及160余次。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及新常态。
同年在北京举行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对新常态做出具体阐释,认为其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后作出的重大判断。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两会前夕,《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了江苏舜天船舶申请破产保护并被受理的消息,认为这是“中国化解产能过剩挥出‘壮士断腕第一刀’”,显示了政府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决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原本生僻的经济术语正在成为中国从官方到学界的讨论热词,也势必成为中国“十三五”时期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
当下的中国,正在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行列,需求出现了新升级。中国政府决心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减少供给侧对市场信号反应的阻力与干扰,让市场供给对需求作出积极反应,达到市场平衡的状态。
《今日俄罗斯》刊登耶鲁大学斯蒂芬·罗奇的文章认为,供给侧改革是中国成功跨越历史上发展中国家难以避免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选择。
围绕供给侧改革确立的今年经济工作“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亦将在两会上得到反映。从已经结束的地方两会看,各地纷纷结合各自情况,拿出了供给侧改革任务清单。
学者认为,归根结底,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解决好“调整存量”和“培育增量”两大问题,化解房地产库存,简政放权,减轻企业税负,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淘汰僵尸企业等。
这些具体政策以及产生的效应,预示着正在中国各地、各个领域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一场“艰难但不能输的战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