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摘要:供给和需求密切关系的最集中表现是价格。价格是调节供求关系的决定性参数。价格机制是否有效,决定着整个经济系统是否具有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能否适时实现市场出清。

1

源头入手

徐 骏作(新华社发)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强调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需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朴素意义上说,供给就是出售,需求则是购买。供给方为产品卖方,需求方为产品买方。形成这一关系的前提是产品交换以货币为中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货币关系发展为一个复杂系统,包括供给侧和需求侧。前者是生产和提供产品的活动,即实体经济体系;后者是形成购买力的活动,即货币经济体系。与传统社会中货币也是实体经济产出品(贵金属)的情况不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绝大多数货币不是由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而是由货币当局(通常是政府)和金融体系“创造”出来的。除了占少数的“基础货币”由货币当局供给之外,流通中的绝大多数货币是由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通过储蓄—放贷活动“创造”的,是信用的产物。于是,可以这样粗略地理解:供给侧为产品侧,需求侧为货币侧。

由于存在这样的供求对应关系,宏观经济供求平衡就可以大致理解为供给系统所生产的产品总量同货币系统所形成的流动性总量的均衡。据此可以设想,通过调控货币流通总量(流动性)对产品生产即经济增长进行调控:当增长缓慢(失业率高)时扩大流动性(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加速;当经济过热时收缩流动性(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给经济降温。这就是以需求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学干预政策的基本原理。

如上所述,货币量或流动性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的信用活动产生的“乘数效应”创造的,主要表现为“债务”量,特别是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额。于是,从需求侧着力的经济刺激总是表现为更多“举债”。如果长期实行刺激政策、无节制的债务扩张超过一定限度,不良债务和不良贷款的比重必然上升,积累越来越大的风险。这就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现实。

为了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实行扩张政策,实质上是扩张货币,加速债务增长(也叫加“杠杆”),以加大流动性来“创造”需求,遏制“自由落体式”的经济下滑。这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起到有效的调控作用。但如果不适可而止,必然导致供给方“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导致债务而不是有效需求大量增长,有效需求仍然不足,而不良债务特别是银行不良贷款却越积越多。

在此情况下,如果为了追求高速增长继续通过扩张货币刺激经济,就意味着不良债务与过剩产能及库存轮番增加,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因此,经济策略转向更加注重供给侧是必然选择。要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措施,简政放权、消冗排毒,改善供给、轻装前进。

责任编辑:李琨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