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路的时代特征和哲学意蕴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路的时代特征和哲学意蕴

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路,要把握两个维度,一是时代维度,即他的治国理政思路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历史发展是加速前进的过程,变革成为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决定性阶段,国内外情况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正是由新情况新问题奠基和催生的;二是哲学维度,即他的思路是怎样产生的,如何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不断变革的世界,从中得出新的科学结论。习近平继承了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作用的传统。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唯物辩证法。他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构成他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因此,只有结合时代特征从哲学高度分析,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正思想的所包含的哲学意蕴,才能理解这些思想的科学根据、精神实质和重要指导作用。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地面对和分析现实情况,是制定战略和政策的前提。根据辩证法,事物发展长过程中,主要矛盾没有变,但是由于次要矛盾的变化,过程显出阶段性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亦如此。十八大判断,中国目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一方面,发展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以前未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改革的直接的、明显的效益在下降。“三期叠加”的作用、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减少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国际上出现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国内也有人对能否长期稳定发展抱有疑虑。对此,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理念,这是对发展新阶段新特征的科学定位。所谓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揭示了未来若干年的中国经济大趋势;据此提出许多新要求,如增长速度的新常态,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从失衡到优化再平衡;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新常态不仅对制定经济战略、政策有指导意义,对全党全国人民也是不可缺少的思想武装。新常态是在肯定中国发展大趋势不可阻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的结合,是立足于按照正确的方向解决问题,是务实态度和进取精神的统一。新常态要求摒弃GDP优先、速度至上的过时做法,以扎实的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新常态理念的提出是实事求是的体现,是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重要的导航和加油。

解决矛盾的系统思维

辩证法要求以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把复杂的事物看做一个系统,握其内在联系。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不得不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进行突破,需要突出重点论;30多年后的今天,则必须强调全面性,改革事业必须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系统思维的产物。“四个全面”确定了中国现代化近期的一个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战略举措,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其内在联系是,实现了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的有效对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全面建成小康,动力何在?唯有改革;如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依靠法治;如何领导改革和法治建设,关键在党,在于从严治党的落实。“四个全面”特别注重治国理政各要素的耦合:改革与法治是“破”与“立”的协调和耦合,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与耦合,各项举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由系统思维产生的“四个全面”,可以成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引领。

不仅如此,“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也都是个系统。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例。从严治党不是简单的反腐败、查案子,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方针,涵盖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各方面,是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党建工作中的短板。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结合紧密结合,同向发力。思想建党解决的是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党的建设的政治方向问题,是把关定向的东西,党的建设的灵魂,历来处于党的建设首位。思想建设不是万能的,思想教育的结果必须体现在制度上,才能真正巩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制度也不是万能的,制度需要人来制定、执行和保证,离开人的觉悟和自觉性,制度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二者密切结合,思想教育领先,制度跟进,并把制度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形成机制,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就能逐步落实。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