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创新的哲学依据就是唯物辩证法。辩证法强调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强调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规律性。正是用辩证法看待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改革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在路上,要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改革。在他的执政思路中,创新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他经常引用古人的话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以创新精神看待改革发展,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新丰富、新诠释。十八届五中全会讲到发展,具体化为“五种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其中,创新发展居于首位。因为在当今的中国,无论是稳中求进推动转型发展,还是守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无论是完善制度提升治理能力,还是激发活力构筑文化强国,都需要最大限度地进行创新创造,进行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习近平强调创新,找到了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钥匙。
人民利益之上的价值标准
十八大刚刚结束,习近平在会见记者时就很带感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段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党的宗旨,令人难忘。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共产党先锋队性质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体现。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既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人民群众的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由此,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在实践中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蕴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问题在于,革命、建设要依靠人民群众,那么改革呢?是否能够不依靠人民群众而仅仅指望资本?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性问题。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判断改革得失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邓小平的思想不仅回答了改革中最根本的问题、方向性问题,也深刻总结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历史上苏联一度十分强大,为什么最终失败?除其它原因,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政策失误,人民没有从国家实力增强中得到更多的利益,造成国家和人民相分离,离开人民支持的国家是不可能长期强大的。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挥了邓小平这一宝贵思想。他鲜明地指出,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要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的获得感;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在此,他实际上提出了尖锐问题,发展改革究竟为了谁?依靠谁?利于谁?如果不能在改革中增加人民的福祉,人民群众只是承担改革成本却无所获得,改革不可能有持久动力,甚至导致性质的扭曲。习近平提出的这一思想引导我们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判断、衡量一切改革举措的标准,从而能够把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地分析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新常态作为决策的依据;以系统思维看待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形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创新精神克服困难,推动改革、发展;最后,以一切为了人民利益、增加人民的福祉作为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为中国共产党增添了新的理论财富。
(作者:全国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