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在现代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通过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关键因素。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嘴上常常高喊“创新创业”,却又自以为是地把“动手”与“创新创业”割裂起来,狭隘地认为信息时代的“创新创业”并非像传统的木匠、瓦匠、铁匠等那样要用手去创造东西。然而,古往今来,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也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那么,何为“工匠精神”呢?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书中作了回答:“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工匠的核心不是“制作”什么,而是一种心态。而“工匠精神”是指“一种生命态度,其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其本质是: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这个“财富”并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严谨、细致、专业、专注、敬业、坚持等。
“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并不矛盾。“工匠精神”指向的是凡事追求极致,在这过程中,本身就需要以最开放的姿态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最新的成果。创新创业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风险活,如果没有“工匠精神”,不追求极致,又怎么可能会有创新成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有别具一格的创意思维,抓住市场的新需求,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细节和质量,用实干与可靠的技术、发明来扎扎实实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产业技术进步的瓶颈。唯有如此,才能产生创新创业的强大驱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全面从严治党、践行“三严三实”是抓好经济工作的重要保证。改革发展的任务越是繁重,越是需要改革的促进派、发展的实干家,越是需要用“能上能下”的指挥棒促进毫不懈怠、奋力作为。每一个人都成为抓发展的能手、能破难题的“工匠”,我们就一定能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确保“十二五”规划的圆满收官,为“十三五”打下坚实的基础。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