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 (2)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 (2)

摘要:把控方向,主要指无论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具体说,就是在根本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在习近平那里,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这些根本问题上,是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的。

三、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牢发展支点

要使治国理政达到科学化水平,就必须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牢发展支点。

发挥比较优势。个人可以靠自己的比较优势得以立足并成长起来,国家亦即如此。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具有当时的比较优势——丰盈的江河、肥沃的土地与高度集中的权力;日本之所以战后迅速崛起,新加坡之所以具有国际竞争力,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人力资源开发的比较优势;当今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则首先是它具有创新人才、创新技术以及金融立国等比较优势。古往今来,中国究竟具有怎样的比较优势?首先就是能够集中资源和力量办大事,即如果决策正确,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行政体制能举国力办成事关中国发展命运的大事。这种体制在引领社会方向、组织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和控制社会矛盾方面,在攻坚克难和凝聚力量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效率往往比较高。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能在世界领先,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奠定了国家发展的基础,1978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决策正确并能举国力办大事。1978年以来,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亦即核心利益、核心竞争力,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治国理政,应发挥好这一比较优势。正因如此,习近平治国理政,特别注重并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补齐发展短板。优势的反面就是短板。能举国力办大事,表明我国具有高度集中的权力,而权力过于集中而又缺乏有效制约,就易导致权力至上。一直以来,中国发展的最大短板,就是权力至上而又缺乏有效制约的官本位。中国社会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权力社会。在这一社会,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逐级管制、缺乏制约;在这一社会,权力高于能力,关系大于能力。显然,这种权力社会易扼杀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严重阻碍着中国发展的步伐,导致中国发展的缓慢和落后。在当今中国,这种权力至上的官本位易导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治国理政,应努力补齐这一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努力补齐发展短板,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他强调要努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短板,也是如此。尤其他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更是如此。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包括“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是指“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见效精准。” “五个一批”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某些短板而提出的。可以说,补齐短板,是其治国理政的一条十分突出的经验。

治国理政还要打牢发展支点。发挥“集中资源和力量办大事”这一比较优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政主导,注重党政主导力量,在当今,同时还要注重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克服权力至上且权力高于能力的短板,要求我们既注重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又注重民主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事实和本质特征,就是把党政主导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且注重一系列基本的矛盾双方的结合。由此,治国理政就必须打牢六大支点:党政主导;市场支撑;人民主体(自然包含民族凝聚);自主创新;二基结合;民主监督。这六大支点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六大支柱。习近平治国理政,特别注重打牢这六大支柱。他既注重使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协调并形成合力,如他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人民力量,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又注重运用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系列基本的矛盾双方相结合、协调;也强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创新驱动,推进“自主创新”;还强调民主监督,注重民众参与。

 四、哲学思维---顶层设计---凝聚力量

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还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特别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历史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来分析解决治国理政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深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习近平治国理政面临的时代性课题,是如何在推进中国整体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有效破解这一时代性课题,需要确立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哲学思维方式,在习近平那里,可概括为“战略辩证法。”具体来说,在中国整体转型升级中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本身首先是一个战略性课题。战略性课题就需要运用战略思维来分析。作为治理世界上超级型大国的我们党的总书记,习近平特别注重以新兴大国的战略思维来思考问题。在中国整体转型升级中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有许多矛盾需要有效解决,有许多关系需要正确处理,有许多难题需要积极破解。要做到这些,就需要确立辩证思维。由此,在治国理政中,就需要运用战略辩证法。习近平是一位战略家,在治国理政问题上,他特别注重从战略上进行思考和谋划,如他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他又是一个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来处理战略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关系,如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阐述,对“四个全面”之间关系的论述等。

我曾讲过,战略辩证法,指的是在战略谋划和实践中运用辩证法,或把辩证法运用于战略谋划和实践中,在战略中有辩证法,在辩证法中有战略。战略辩证法实际上要求确立历史辩证法、创新辩证法、系统辩证法和底线辩证法。

战略辩证法要求注重历史思维。它力求把“战略”和“辩证法”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战略辩证法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辩证法,它既要求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及其本质,又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发展规律,还要求有效化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关系。违背历史思维的战略辩证法是空洞的战略辩证法。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思想,关于中国道路的思想,以及对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论与路线方针政策的论述,就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战略上进行辩证思考且辩证处理各种矛盾关系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战略辩证法既体现战略思维,又体现辩证思维,它力求积极破解战略中的种种矛盾关系。战略思维,就是对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问题、关系进行科学谋划的思维方式;它意味着时间维度上的长远考虑,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空间维度上的全局谋划,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系统维度上的整体布局,跳出部分从整体看部分;它致力于解决根本性问题,努力占据发展的制高点,进而具有战略定力。辩证思维,就是注重矛盾分析,抓住矛盾尤其是主要矛盾;注重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在注重矛盾双方对立的时候不忽视二者的统一,在注重矛盾双方统一的时候不忽视二者的对立;注重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问题;注重透过表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哲学基础就是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

战略辩证法要求并体现创新思维。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内在要求推进创新。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注重创新,它是在创新中逐步实现的,缺乏创新,就无法实现战略目标。战略辩证法要求对事物做全新思考,对结构做全新调整,对活动做全新谋划,进而寻找新思路,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提升新水平。习近平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具有战略性,它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键,又具有辩证性,它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处理好党、国家、市场、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还具有创新性,他是国家治理模式的一种创新。

战略辩证法要求并体现系统思维。战略是在把握事物的整体及其结构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缺乏对事物整体及其结构的把握,就不会有好的战略思维,也不会有好的战略理论与实践;辩证法内在要求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否则,就不是辩证思维和辩证法。习近平所讲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四个全面”,就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

战略辩证法也要求树立底线思维,即要积极主动与有效应对各种挑战、风险和困难。凡属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都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积极主动应对,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它意味着要树立问题意识、危机意识、效果意识和边界意识,遇事从容应对,牢牢掌握主动权。习近平所注重的反腐倡廉建设,所注重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展开的有积极作为的外交,就是注重从坏处准备,积极主动应对,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它既体现战略辩证法,也体现底线思维。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切都要从头做起。这时,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且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进入了各种因素和力量都要竞相发挥作用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就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进行顶层设计。所谓顶层设计,就是精准研判实际,做出科学决策,确定正确理念、目标、思路和战略布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作方针,是领导干部的一种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习近平反映历史发展和实践发展新趋势新要求,运用哲学思维,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个方面,对治国理政进行顶层设计。他提出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进行顶层设计的结果。

顶层设计确定之后,凝聚力量实现目标是关键。在社会阶层、利益主体、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的情景下,更是如此。由是,习近平十分注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价值观、中国梦的共同梦想、外交战略的合作共赢等,来凝聚力量,包括凝聚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从而为实现顶层设计提供了力量支撑。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李琨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