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传利:官员终身追责制怎么落实(2)

戴传利:官员终身追责制怎么落实(2)

如何落实

官员终身追责制的有效运行包括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制度设计。法律依据、追责时效、归责原则、追责主体、责任主体、追责程序、责任大小、责任形式等制度架构都是贯彻终身追责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增强法律的有效供给。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提出,国家、政府、社会的一切行为都要有合法性依据,官员终身追责制也不例外。我国目前官员问责的主要依据是《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除了公务员法是基本法之外,其他多是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这种规范性文件形式的法律效力等级还不够高。且我国许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追责范围、追责程序等又不太统一,造成官员终身追责制立法有效供给不足。为此,在我国运行官员终身追责制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统一立法的步伐,具体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修改现行公务员法,增加终身追责制的规定;修改党内监督条例,实行党政同责,终身追责制也要适用于党委(党组)及其成员。二是制定统一的官员责任终身追究法律,对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机制的原则、追责主体、担责主体、追责程序、救济办法、法律责任等予以清晰规定。

协调追责时效制度。官员终身追责制度设计的核心是责任的“终身”性,这是该项制度对官员产生巨大威慑力之所在,无论官员调离、辞职、辞退、退休等辗转变动到何处,都要对以前的行为负责。如此严厉的追责时效制度如何与刑法追诉时效制度相对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刑法对犯罪的追诉是受时效限制的,如果官员行为涉及犯罪行为就会关涉到追诉时效制度的应用,刑法追诉时效制度并没有把官员行为单独规定,为了贯彻官员终身追责制度,有必要对刑法追诉时效制度加以修改;官员行为如果不构成犯罪,只承担民事责任,就会涉及官员终身负责制与民事诉讼时效的协调,笔者认为可以应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适用原则化解这个问题。

明确归责原则。采用不同的规则原则会对官员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采用客观规则原则就会束缚住官员的手脚,造成他们不敢作为。所以终身责任制只能采用主观过错归责原则,官员主观过错程度决定了承担责任的轻重。

追责主体应该与责任承担的形式对应。不同的责任承担方式追责主体有所不同。道义上的责任,追责主体是一般性的社会主体,以社会舆论的形式得以彰显;政治责任追责主体是同级党委或政府或者上级党委和机关,根据对责任主体的管理权限不同会有所区别;党纪(政纪)责任的追责主体是纪检(监察)部门;民事责任可以按照民诉法管辖权规定,由受害主体起诉,有关机关或部门应当贯彻民诉法支持起诉原则予以协助;刑事责任按照刑事法律关于侦查权分工规定确定追责主体。

责任的区分。应该严格区分决策中的立项、论证、审查、执行、监督等不同区段的追责对象,做到“不错不漏,不枉不纵”。由于职责不清而造成的损害,牵涉到的责任主体都应当承担连带责任,防止由于责任划分不明而产生的追责盲点,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部门推诿扯皮现象。

完善追责程序。程序正义是构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持,为了提高官员终身追责制公信力,有必要建立严格的追责程序,增强追责的公开性和民主性。构建追责程序正义的关键要素包括公开与民主参与两个要素,当然时间、步骤、方式等也是程序正义的当然要求,但笔者认为,有了公开与民主这两个方面就可以解决追责中的责任发现与“追责后又复出”等问题,公开是看得见的正义,民主参与是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