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贞观政要》与唐太宗的治国之道(8)

摘要: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此成就了中国的历史高度。要了解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不能不读《贞观政要》;要了解中国传统王道政治的实践,不能不知道贞观之治。唐太宗是古代王道政治的成功实践者,他的政治实践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仍然有积极意义。本期报告中,孟宪实教授围绕《贞观政要》讲述了很多唐太宗时代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贞观时期的四大历史贡献以及唐太宗的理性政治。

第二,权力的症结或者说权力的弱点。权力是什么?权力是在一个组织的系统中存在,起着支配作用的一种东西。权力的运行特点是什么?是由上而下。领导安排下属、指挥下属、批评下属,很正常,因为这跟权力的运行方向是一致的。你不听他话,你不听他批评,下次免你职,你就完了。这个是很容易的,反过来就难了。纳谏是什么?纳谏是下级批评上级,臣下批评皇上,跟权力的运作方向是相反的。于是就难了,下级总批评上级,上级受得了吗?所以,你一批评他,他给你摆官架子,比谁官大,你就完了。

遇到这两个难点,真的是很难做。有的时候我们想想唐太宗纳谏的故事,我们甚至觉得这是今不如昔。“我们单位的领导好像脾气都很大,比皇上脾气还大呢!”都会这么想问题。

别人做不到,唐太宗怎么做到了呢?大概这就是坏事变好事的一个方面。唐太宗是什么情况?他是发动了政变上的台,杀了兄弟,夺了父亲的权力,才当了皇帝的,这是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的。所以他上台以后求治心切,希望把天下治理好,然后历史就会记住他好的一面,而减轻对他坏的一面的记忆。对不对?虽然不能将功赎罪,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有这种平衡性的。“这人做得还是不错的,过去的事算了吧!”“另外,他治理天下,对所有的人都有好处,他家里斗争的事儿就算了吧!”总之会有所减轻的。所以他求治心切,求治心切怎么做呢?那就要发挥大家共同的聪明才智,这就有了纳谏。想治理好天下,你必须让大家帮助你,一个人干不成的。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有纳谏的经验。在没当皇帝之前,唐太宗叫秦王李世民,天天领兵打仗。虽然在军队他的指挥权是绝对一元化的,但实际上军队在有些环节又是很民主的。什么环节呢?军事会议的时候,唐太宗有先例,大敌当前,我们到底怎么打合适呢?大家有话就说,有意见一定要表达。为什么呀?一场仗打不好,全军覆没,整个政权都可能跟着完了。所以这是太大的事儿了,必须每个人发言,必须有意见就要提。所以,军事会议往往民主性比较强。它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军事指挥权是绝对的统一的、一元化的,但是军事会议也一定要民主。总之,这种会议其实是不论多数,不论谁官大小的,而是论谁正确的。唐太宗在当秦王的时候,这是有经验的,好多次都是这样,少数派的意见秦王李世民认为是对的,最后采纳了,结果胜利了。

所以,他一方面有这个动机,求治心切;一方面有这个传统,过去当秦王的时候有这个经验。所以唐太宗纳谏做得真的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唐太宗接受的一些意见,今人看来接受起来都挺困难的。

贞观二年,有一天唐太宗散朝以后,请几个大臣吃饭。唐朝环境比较好,大家在业余时间是有来往,君臣之间、大臣之间。唐朝有个歇后语,说你们家在长安有好房子、好厅堂不请客,是暴殄天物,极大的浪费。所以大家有了房子就要请客,请大家来吃饭,请朋友来吃饭、喝酒、做诗。你看白居易写诗,写了很多,其中有一大堆就是因为当时他已经当了司长了,终于当了中级官员了,有房子了,然后天天请客吃饭,然后天天写诗,写了不少诗。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