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贞观政要》与唐太宗的治国之道(9)

摘要: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此成就了中国的历史高度。要了解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不能不读《贞观政要》;要了解中国传统王道政治的实践,不能不知道贞观之治。唐太宗是古代王道政治的成功实践者,他的政治实践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仍然有积极意义。本期报告中,孟宪实教授围绕《贞观政要》讲述了很多唐太宗时代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贞观时期的四大历史贡献以及唐太宗的理性政治。

唐太宗也不能免俗,高兴了请大家到后宫的一个偏殿吃饭、喝酒。结果大家一进这殿。这时候,大家就发现皇帝身边有美人。皇帝身边多了一个漂亮的人,这人谁呢?左看、右看、仔细看,不认识。皇上的合法妻妾,大家其实都认识,从皇后到嫔妃,在朝廷里有很多重要的礼仪,是要参加的,所以都是认识的。现在皇帝身边多个美人出来,这是谁啊?这不是一般的人,她在皇上身边,像女主人的样子,张张罗罗的。可是这是谁呢,大家的眼睛就不对劲了。唐太宗就看出来了,说你们有问题?这个人你们不认识是吧,我给你们介绍介绍,她原来是李瑗的夫人。李瑗是谁呢?咱们各位都不认识,当时的人都认识。李瑗是李世民的远房叔叔,也是他们李家的人。

玄武门政变的时候,李瑗是个地方大官,幽州的都督,最高军政长官,又有军权,又有行政权,又是李世民的远房叔叔。但是我们知道,玄武门政变之前,李世民和他哥哥李建成之间,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已经是打了很多年了。双方拉帮结伙,朝廷大臣都分成两帮,或者有人站中间,但多数都分了。李瑗就是李建成的人,跟李建成是一伙的,跟李世民是对头。结果玄武门政变,李世民在中央“开花”,先把中央的权力拿下了,控制了长安,那就相当于控制了全国,派个使者到幽州来,通知李瑗去长安开会。

李瑗原来是李世民的对头,心里不踏实,他就跟自己的副官长史王君廓商量,现在长安让我去开会,我去不去啊?王君廓说,你傻啊,你是李世民的对手,他现在把亲哥哥都干掉了,你这远房的叔叔肯定有去无回,不能去。李瑗说,那我怎么办呢?王君廓就鼓励李瑗造反,跟李世民干,他说你手中有三万人马,不能任人宰割,跟他干。李瑗没什么战争经验,也不会打仗,说我跟他打,你支持吗?王君廓说,我支持你,跟他干。

李瑗一听有人支持,有王君廓支持,就来劲了。于是开始在幽州布置,把自己的爱将都叫来开会,准备跟中央开战。准备得差不多了,证据非常确凿了,又是这个王君廓,动员自己的一帮亲兄弟,说李瑗要造反,李世民平定了天下,李瑗哪是他的对手啊?你们要跟他去造反,那就是株连三族、五族、六族的事儿。但是咱们要是提前帮助朝廷把他给灭了,就是大功一件,肯定升官发财。那些兄弟们一听,选择跟李瑗造反,还是跟王君廓平反呢?那肯定跟王君廓。所以大家都跟着王君廓,到李瑗家,一刀就把脑袋砍下来了。然后王君廓把李瑗的脑袋割下来,放进一个木头匣子里,写封信派人送到长安去了。李世民很高兴,说幽州差一点发生叛乱,这王君廓很厉害,提前给灭了,这是替国家立了一件大功,李瑗罪有应得,王君廓应该升官。于是王君廓欲擒故纵升了官,代替李瑗成了成了幽州都督,军政长官。

这个王君廓坏吧?先给大家交代一下他后来的下场。他当了都督,朝廷给他重新派了一个副官长史。这个副官长史是谁呢?是唐太宗宰相房玄龄的外甥。王君廓做贼心虚,怀疑房玄龄的外甥是朝廷派来监督自己的,天天闹心。刚才那个叛乱的事,是武德九年八月份。贞观二年年初,王君廓要到长安去开会。唐朝有这个制度,地方长官两年必须去一趟中央,向皇帝汇报工作。王君廓就要去了,他这个长史就给他带了一封信,说你到朝廷肯定能见我舅舅房玄龄,我这是一封家书,你给他捎过去。王君廓就怀疑这就是告状信,所以在路上看看四下没人就撕开了。打开一看,傻了,不认识,草书写的。王君廓文化不高,楷书还认不全呢,这来个草书,全不认识。但是他就更怀疑了,你写封信不好好写,干吗用草书?所以他觉得这真有问题,就杀了随从,准备逃往突厥,没跑多远就被唐朝的军队给追上杀掉了。王君廓的下场就这样。

回过头来说李瑗,李瑗就这样傻乎乎地成了人家晋升之阶,死掉了。但是他的夫人很倒霉,他的夫人以罪犯家属被收入掖庭,到后宫里面去干粗活。李瑗的夫人她有特长,特长就是漂亮。这个特长被皇帝发现了,就留在皇帝身边了,不用去干那些粗活了。可是现在要请大臣吃饭,大臣的眼睛一不对劲,唐太宗就介绍了。到这儿还没完,给大家继续介绍。她原来也不是李瑗的夫人,她原来还有丈夫,她那丈夫就是幽州一个卖烧饼的。李瑗到幽州当都督,路过一看,这个卖烧饼的夫人怎么这么漂亮,一刀把这卖烧饼的人给杀了,把这夫人就抢了,变成了自己的夫人。所以李世民跟大家说,这个李瑗开始的时候杀夫夺妻,后来又企图叛乱,最后死得很惨,被人砍了头放到木匣子里送长安来了,真是罪有应得。

这事大家都明白了就得了吧?不行。在座有一个叫王圭的大臣,是门下省的领导,听了皇帝的介绍以后,他就正襟危坐,问皇上,陛下,您认为李瑗杀夫夺妻这事儿,做得是对还是不对?不是废话吗,多么严重的犯法行为,这当然是不对。问题是你怎么这么问我呢,我一个皇帝连这个道理也不懂吗?然后王圭就给他长篇大论地一番讲述,引经据典地讲。意思就是说,历史上有这样的人,什么道理都明白,就是一做就不行。这是说谁呢?其实就是在说唐太宗。你虽然不是杀夫夺妻,但你现在莫名其妙把这人留在这儿,你这事儿对吗?那么多人,大家都在那儿,美人也在场,皇上怎么办?只好回答,你说得很对、有道理,真是说得太好了,马上就改。当场决定,把这美人送走,不是送在后宫继续干粗活了,而是送她父母身边去。

这个事儿在唐朝有个特别的概念,叫别宅妇。是说这官员自己有家有舍,老婆、孩子在这个房子里面住着,但另外一个宅子里,还有一个夫人,这叫什么?别宅妇。在贞观的时候,这个事儿还没能构成大问题。到玄宗的时候,开元年间,朝廷正式宣布,国家官员如果养别宅妇,就立刻免职。这即使不算非法,至少是道德上有问题。可是唐太宗也相当于有了个别宅妇,大臣就当着面要提问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