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积效应已显现
3.0毫米/年,或许有人不以为然。但正如塔斯马尼亚大学的大地测量学家克里斯托弗·华生所说:“这几毫米代表着非常大的水量,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13年10月,“桑迪”飓风对美国东北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冲击。美国气候中心研究员发现,风暴所带来的洪水灾害高达96亿美元,其中约20亿美元是由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
而且,3.0毫米/年只是个平均数。《公报》显示,与常年相比,长江口至杭州湾、海南岛北部和西部沿海海平面上升明显,上升幅度均超过100毫米。《公报》预测,未来30年,渤海沿海海平面将上升65—155毫米;黄海沿海海平面将上升75—165毫米;东海沿海海平面将上升70—160毫米;南海沿海海平面将上升75—165毫米。
淹没,只是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恶果之一。事实上,海平面上升的累积效应已逐步显现,并呈扩大趋势。
“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波浪和潮汐能量增加、海岸坡降加大、海岸沉积物组成改变,沿海地区海岸侵蚀进一步加剧,同时海平面上升使侵蚀海岸的修复难度加大。”国家海洋局信息中心研究员刘克修说。
2015年重点岸段侵蚀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局部地区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海岸侵蚀严重。与2014年相比,江苏振东河闸至射阳河口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长度有所增加,侵蚀海岸长度为37.9千米/年。
威胁不止于此。海平面上升作为一种缓发性灾害,其长期积累效应引起海洋动力作用增强,不仅加剧了咸潮、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程度,也使得沿岸防潮排涝基础设施功能降低,高海平面期间发生的风暴潮致灾程度相应增加。
“前几年天津发生特大暴雨,城区‘看海’,海平面上升正是助推因素之一。因为随着海平面上升,海水顶托作用加强,往海里的排水能力下降,内涝风险加大。”刘克修分析。
谨防“温水煮青蛙”
面对日益升高的海平面和频发的海洋灾害,我们应如何应对?
《公报》建议,沿海城市将海平面上升纳入城市发展与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之中,从主动避让、强化防护和有效减灾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主动避让——在确定沿海城市布局和发展方向时,不仅要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也要考虑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强化防护——在沿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防潮堤、防波堤和防潮闸等防护工程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规划期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海平面上升幅度,提高防护标准,保障防护对象的安全。
有效减灾——在市政与基础设施规划中,水、电、气、热、信息、交通等生命线系统建设和相应备用系统配套的规划设计,将海平面上升因素作为依据之一,确保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
“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温水煮青蛙’式灾害效应容易被忽略。目前国家海洋局在海平面监测预测、影响调查和评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副司长于福江透露,今后将不断完善海平面上升的数值预测模型和统计预测模型,掌握海平面变化规律,为开展海平面上升影响评价与脆弱性区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 沈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