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曾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特别强调,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三个“重大责任”之一,就是“对人民的责任”。自“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央坚决抓干部作风建设,从“八项规定”的颁布到党内“两项法规”的重新修订出台,从餐桌到办公桌,从“舌尖”到“车轮”,中央给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套上了“紧箍咒”,布满了“高压线”,与此同时,一些党员干部发出了“为官不易”的感叹,有的公职人员明确表示“公务员越来越不好当”,有的以此为借口,做起了“老好人”、“太平官”,奉行所谓的“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为官不为”哲学。
其实,“为官不易”的感叹,恰恰说明一系列制度规定真正产生了效力,意味着对权力的约束监督日益严格,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是对以往少数不合理、不正常、不正确现象的纠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必然要求。“为官不易”本就应该是一种常态,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个人私利,党员干部就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系列规定、禁令剑指的问题,都是每个普通干部理应严格遵守的底线问题,不存在“不易”与“容易”的辩驳。那些“不易”论的官员是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实质是一种权力观的错位、宗旨意识的淡薄,他们是平常随意惯了,忘了自己作为一名公务员的责任。
在新常态下,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为官不易”已经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让每一个干部都深刻懂得,当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和觉悟,就不要进入干部队伍。”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类矛盾突出。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诱惑,党员干部面对人民群众的期待,肩挑一方发展重担,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持久恒心,目标必成的坚定信心,更要有一颗强烈的敬畏之心,常想着党的宗旨和人民的需要,牢记入党时的宣誓,始终对党和人民负责,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从而正确处理好权与责的关系,真正把握好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为官不易”就是回归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底线要求,是党员干部的应有状态。在涉及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上,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要有迎难而上、背水一战的气概;面对各种新形势新问题,要把握大局敢作敢为,勤学好学努力提升。在各自工作中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觉;切实跟上群众期待、保持与时俱进,真正把转作风与抓改革、促发展统一起来,严格落实“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相关要求,自觉学习党章与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加强党性修养,做合格党员,努力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推动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淳的政治生态。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增强问题意识,明白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改进什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制度自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践行为民宗旨上始终坚定不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真干作为本分,把实干作为责任,把苦干作为追求;永葆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敢于担责、敢于亮剑、敢于改革、敢于抵制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恪守清正廉洁的为政本色,正确对待权力、名利、人情和家庭。真正做到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是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