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制造业才是中国经济脊梁

姚洋:制造业才是中国经济脊梁

很多人喜欢把中美拿来比较,觉得美国没有制造业,仅靠服务业、金融业发展起来。但实际上,美国的服务业服务了全世界的制造业。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要依赖于制造业。我国离世界前沿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发展制造业很重要。“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来一定要落到实处,对此必须明确。

只搞服务业就能支撑一个大国的经济增长?

2015年中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比工业高出10%。我认为这是所谓的三期叠加造成的。

第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长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成功经济体工业化达到顶峰之后,其就业达到全部就业的30%,中国在2010年已经达到了,此后就业就开始下降。发达国家都走过这个过程,包括韩国、日本等,这是所谓工业化的倒U型曲线。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国家定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是全世界的变化。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的十几年中,由于中国、印度加入全球化,这轮十几年的全球化是前所未有的,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都非常快。美国是需求发动机,中国是生产发动机,两架发动机加在一起,开足马力,最后美国出了问题,世界就必须重新调整一遍。这次调整实际上比1973年石油危机那次调整还要更深。从这个角度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出口下降这么快,2015年是负增长。

第三是中国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从1992年开始,中国基本上每7年一个周期,上升与下降交替。1992年到1997年,增长飞速;1997年后进入通缩;2003年底2004年之后,又开始增长;2010年之后,又进入通缩。以这样的规律看,大概会在2017年通缩见底。这是经济运行的自身规律,世界上大宗商品价格也都是每7年一个周期。

这三期叠加起来,使得消费所占GDP比重上升,投资所占比重下降。在生产方面就是服务业比重上升,制造业比重下降。

但我要强调的是,服务业比重上升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不要以为只搞服务业就能支撑一个大国的经济增长,也不要认为服务业就光荣、高大上,制造业就落后。在这方面,董明珠的一句话特别贴切:“马云离开我活不了,我离了马云照样活。”毕竟服务业是要服务于什么东西的,特别是高端服务业,要依赖于制造业。

不做互联网就难以生存了?

现在很多企业家患了互联网焦虑症,心浮气躁。虽然“互联网+”很热,但并不是不做互联网就难以生存了。相反地,一定要有人踏踏实实地做技术。

互联网巨头们应该想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企业也要想想自身的性质是否适合到网上去叫卖。当企业考虑上网的时候,一定要想好盈利模式和给社会创造的价值。

互联网改变我们的生活没错,但我们也不乏“+互联网”。很多人目前讨论云端,我负责任地讲,中国要实现至少需要20年。德国做的工业4.0,是把所有东西放在云端,个性生产,柔性生产。这也基于德国整个社会非常平稳,大家有能力追求个性化需求。但中国的需求并没发展到那步,老百姓基本还处在大众化消费阶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