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焕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旺盛生命力(2)

“五大发展理念”焕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旺盛生命力(2)

摘要: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实现伟大变革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奠基于实践观点。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时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秉承于此,“五大发展理念”不仅确保增长速度平稳进入换挡期,而且告别了长期以增长指标为主导的阶段,顺利切换到以发展指标为主导的时期。

“五大发展理念”展现出唯物辩证法思想光芒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掌握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其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就在于牢固确立发展的理念和学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并郑重指出:“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由此更容易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绝不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它生成于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之上,推动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展露出中国共产党人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问题的气度和胆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为了完成马克思的夙愿,提出了构建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思想。他在《哲学笔记》中提出了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思想。列宁认为,逻辑作为“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的以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既是辩证法又是认识论。作为认识对象的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决定了人的认识必须是发展的,客观的辩证法决定主观的辩证法,决定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同一”。但三者有着特殊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不是抽象的同一,而是具体的同一。基于此,“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发展规律,丰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战略思维层面探寻发展的规律,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一是体现辩证法的特质。学会运用辩证法,要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五大发展理念”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发展的历史方位,锁定了2020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问题,启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引擎。这是辩证法和时代特征深刻结合的集中体现。

二是拓展认识论的内涵。掌握运用认识论重在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五大发展理念”发力于这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进程,反映出新时期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的新水平,从认识论高度发挥着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作用。

三是反映逻辑学的要求。正确运用逻辑学旨在把握经济发展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深刻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必然性。作为发展是“硬道理”“第一要务”等理论论断的继承与创新,“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