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焕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旺盛生命力(3)

“五大发展理念”焕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旺盛生命力(3)

“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实现伟大变革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奠基于实践观点。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时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秉承于此,“五大发展理念”不仅确保增长速度平稳进入换挡期,而且告别了长期以增长指标为主导的阶段,顺利切换到以发展指标为主导的时期。

一方面,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目标。“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国家发展新常态,实践主题非常清晰,关键在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顺利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构成完整的实践链条。“五大发展理念”承前启后,既明确了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又凸显出实践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唯有秉持“五大发展理念”,才能如期并有效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等五个方面的目标。

另一方面,提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动力源。“五大发展理念”重在破解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践靶心更为精准,实践举措更为有力。比如,“创新发展理念”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协调发展理念”强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要与发展相匹配”,推动实现全方位协调。“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发展理念”旨在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确保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综上而论,“五大发展理念”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它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起点新阶段新征程,充分反映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鲜明特质,延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内涵。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