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奎: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

冯奎: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2013年底,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5年12月,中央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巨大的力量。城镇化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黄金结合点,其作用与意义受到各方面的认同与关注。

从实践来看,城镇化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各地在户籍、居住证发放与管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就近就地城镇化、智慧绿色城市发展等方面,都有一些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水平大抵相当。2015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6.1%,比2014年增加1.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高速度、较高质量的增长。

但与此同时,城镇化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比如,一些地方的农村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进城落户意愿不强。西部某市,截至2015年6月统计,户籍非农居民占比仅是21.54%,与按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42.6%相差21个百分点。调查显示,该市已基本实现“落户无门槛”,但农民感到转户、进城相比户籍留在农村,得到的不多而失去的不少,因而兴趣不大。城镇的吸引力不够强,城镇化还是不是必由之路?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主要因为中国城镇化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目前进入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减速时期、城乡两种力量的僵持时期、城镇化关键性改革的敏感时期,以上多种问题在这个阶段都必然会出现。

从城乡关系来看,城镇化进入一段拉锯僵持时期。分析我国城镇化的历程,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弱小、但生命力强大,农村、农业、农民支持了城市发展。未来,城市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有足够的力量反哺农村、辐射带动农村。当前阶段,城镇化率刚过50%不久。从城乡发展对比来看,城市虽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城市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体制不活、竞争力不强等等,有的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城市病。从市民与农民的对比来看,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待遇得不到全面落实,他们在农村的各项权利并不是只跟着“人”走,而是被捆在“地”上。这导致了数亿农业转移人口为进城还是返乡反复纠结,相当多的“半城镇化”人口作出了城、乡“两头占”的抉择。

城镇化过程中的新问题,从某种层面上说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需要正视新现象、新问题,深化改革,推进城镇化发展,发挥它的正能量。反之,城镇化有可能裹足不前,难以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