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保障农业农村投入
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近年来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财政投入大幅增加发挥了关键作用。巩固和延续好形势,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不仅要在增量上想办法,也要在优化存量上做文章。要创新投入机制,整合涉农项目。2016年要在4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加强对农业结构性改革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业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支持。二是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三是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分散的建设项目资金整合起来,统筹推进实施。四是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探索不同层级整合涉农资金的有效方式。同时,还要管好资金,坚决防止贪污腐败。
财政投入要最大限度地引导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要积极创新农业农村投入的思路和办法,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途径,引导和吸引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形成政府投资与社会资金协同投入“三农”的格局。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要推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正式建立并开始运营,在此基础上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六)关于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并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乃至今后几年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增长动力不同程度出现衰减苗头。促进农民增收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在农业结构性改革中找出路,努力开辟新的增长点。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降低成本、调整结构、开拓新领域增收,通过提升质量、树立品牌、提高附加值增收。二是挖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利益分享比例。三是挖掘新产业新业态的增收潜力。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从中受益。电子商务引发营销革命,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促进农产品营销增收。四是挖掘农村资源资产资金的增收潜力。要通过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农村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有效利用起来,给农民创造财富。最后,对农民收入还必须有兜底性政策。要研究如何通过补贴、保险、其他政策支持等,对主产区生产重要农产品的农户特别是生产“大户”,保障其基本收益。
四、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升“三农”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农”工作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行动、在落实。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领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和加强“三农”工作的战略意图,坚持不懈厚植重农氛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战略定位和决策部署上来,贯彻到工作部署、资金投入和干部配备中来,确保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要尊重群众实践。营造有利于基层探索创新的宽松环境,放手让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去实践、去探索,下大力气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提炼各地好做法好经验,形成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要夯实基层组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覆盖,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让村级组织有人办事、有条件办事。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干部,让他们生活有保障、工作有条件、发展有希望。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在“严”和“实”上狠下功夫,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本文节选自汪洋副总理2015年12月24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