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限童令”是一把保护伞

真人秀“限童令”是一把保护伞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下发通知,将从节目数量、节目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对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调控,原则上不允许再制作播出明星子女参与的真人秀节目。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不得借真人秀节目炒作包装明星,也不得在娱乐访谈、娱乐报道等节目中宣传炒作明星子女,防止包装造“星”、一夜成名。(4月17日 新华社)

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的确较为泛滥。目前以爸爸与孩子为主角的真人秀,就有《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八八爸爸》《闪亮的爸爸》等,其他还有《变形计》《二胎时代》《音乐大师课》《老鹰抓小鸡》《向上吧少年》《妈妈是超人》等,呈现出“同时期打擂竞技”或“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火爆局面,好不热闹。热闹到是热闹,不过,未成年人真人秀泛滥,却存在一些不可小觑的隐忧。

一方面,借真人秀节目炒作、包装明星子女,使之一夜成名。在成名之后,那些明星子女纷纷代言商业广告,轻松赚取商业利益,从而可能变得拜金而功利。他们甚至走进娱乐访谈、娱乐报道等节目,接受媒体对其天真天性与私人生活进行深度“挖掘”,这很难说是那些明星子女真正需要的成长养料。同时,他们也会影响更多未成年人与家长的价值判断,误导更多未成年人与家长追求一夜成名。

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真人秀节目为吸引关注,为追求收视率,很难做好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与权益的功课。有的节目制作者有意通过不实的报道、虚假的宣传,炮制孩子之间的“早恋”假象。有的节目制作者故意通过断章取义的剪辑与呈现,制造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或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使得本来温馨的节目几乎变成了“宫心计”,没有童真可言。将孩子当成人一般过度娱乐,就是对孩子们的伤害。

对未成年人真人秀这些做法,不少演艺界有识之士早就指出,这是为赢得收视率而没有良知地娱乐,是在让未成年人为电视台与节目制作机构赚钱,是在让观众消费未成年人的童真,会给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广电总局去年7月就曾发布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应加强保护未成年人,尽量减少未成年人参与,对少数有未成年人参与的节目要坚决杜绝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

此番,总局要求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不得借真人秀节目炒作包装明星,也不得在娱乐访谈、娱乐报道等节目中宣传炒作明星子女,防止包装造“星”、一夜成名。这个“限童令”其实是为尚未成年的孩子撑起一把保护伞,保护他们不至于在小小的年纪,就被各种“秀场”炮制成被消费的商品,被熏染得太成熟、心机重,乃至于变得霸道、蛮横,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乃至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