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逵:中国园林的道家思想(8)

摘要:“中国园林的道家思想”这篇文章主要是探究中国的古典园林,到底是根据什么样的一些指导思想来设计、规划、建设的,同时文章还比较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和它们自己的一些特征。全文对中国园林的理论和设计原理进行了探讨,主要讲四个问题:一是中国园林的指导原则——“法自然”;二是中国园林的基本模式——“山水之道”;三是中国园林的审美标准——“意境美”;四是中国园林设计手法的——“道术”。

四、中国园林设计的手法——“道术”

“道术”是一个借用词,我们把园林设计的手法可以叫做“道术”。具体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呢?中国园林组景和构景的处理手法是千变万化的,叫做法无定式。但是不管怎么变,它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阴阳之道。《道德经》讲,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这句话可以作为造园艺术手法的总理论。从道出发,运用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利用这个规律来求得无限的变化,来制造和谐共存、动态平衡的大千世界。“道”和“德”这两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认为是一种阴阳关系。道者是造化之根,德者是造化之术。在《道德经》里有这样一段话,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讲事物阴、阳两个方面的关系。这些原理和法则在中国园林设计手法中表现得非常淋漓尽致,可以叫做“阴阳合德”之术,也就是园林设计手法的“道术”。

要注意,“阴阳合德”不是把阴和阳完全平均对待,而且“阴阳”和“矛盾”也不是相等的。“矛盾”这个概念是现代哲学里的一个翻译名词,从西方哲学翻译过来,矛和盾这两个关系可以互换,矛可以成为盾,盾可以成为矛。但阴和阳不行,是有限定的,阴就必须是阴,阳就必须是阳,尽管它们也是矛盾的,但不能易位。而且“阴”更加受到道家的重视,道家思想对中国的园林设计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园林的“道术”追求的是什么呢?是“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根据这些来设计,尤其体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种辩证思维。而且体现了中国园林在技术处理上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就是老子反复强调的基本思想,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平且道家思想的精髓就是为弱者所使用的哲学,所以我们说道家哲学是弱者的哲学,就是弱者如何来对待客观事物?弱者怎么在世界上生存,使弱者由弱变强,以柔克刚的生存理念。“反者道之动”是逆向思维,是辩证思维。

西方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是马克思提出来的思维方式,东方哲学从很早以前就叫做整体辩证思维。假如马克思能更早的读《道德经》的话,可能他的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又是不一样的了。中国园林艺术手法的精华就在这个地方。中国古代的匠师在运用园林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念的时候,尤其是阴阳哲学观念,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我们把中国园林设计的“道术”从八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第一点叫有无相生。园林当中的组景是多层次、多方位展开的,形成了统一变化的整体。中国园林没有单景成园的,都是复合的景点,是一个体系。不像西方园林可能就是一个雕塑摆在那里。中国园林是整体当中有若干个部分都是“有无相生”的阴阳构成关系。这种构景的方式叫做系统循环论,因为它们都是“有无”的阴阳关系,而且每一个局部之间都是通过“有无相生”来演进和发展的。这种系统循环论的原理是根据阴阳八卦的原理产生的,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做“阴中生阳,阳中生阴”。

事物的本源是阴和阳两个基本构成,每个阴里面又分阴阳,每一个阳里面也分阴阳,园林的组景也是根据这种生存关系来组景的,八卦里面有小乘之卦,再演化成大乘之卦到六十四卦,这就反映了万物的生存关系,它们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具体分析一下园林中的“无”。园林建造之前是“无”要设计某一个景物就是“有”。景物的特征消失了它又变成“无”,在消失中设一个景出来,又变成“有”。园林的景观就是这样环环相套,丝丝相扣发展下去的。每一对“有无”都是一个新的天地,一个新的景点。

举个例子,像园林中的分隔景区,在一片空地上分成两个景区,那么这片空地我们把它称为“无”,中间为了隔景区修一个云墙,这个云墙就是“无中生有”。但是两个景区要发生联系,必须在云墙上面开了一个月门或者圆洞,这个圆洞就是空的了,那么就是“有中生无”。圆洞开在这里不是盲目的,是为了下一组景,给一个景的延伸。这个圆洞或者月门一定要框一个景,要生出下一个景来,这就是“无中生有”。中国园林当中有很多门,一定要框一个非常美妙的构图,从门中要延伸出另外一个景,很多景点就是这么循环套下去的,由此导出由近而远的一种新景区。这个墙就是“有之以为利”,这个门就是“无之以为用”。

墙是个实体,门是个虚的空间,实的东西是“有之以为利”,空的东西是“无之以为用”,这就是中国的空间理论。老子的《道德经》里专门有一段话讲“有和无”相生的理论,指出了房屋的本质是空间,这是非常有名的房屋空间论。这段话在美国好多大学建筑系里面都刻上了,他们一直在探讨建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最后看到老子这段话说建筑的本质在空间,他们说这很了不起。建筑最好、最本质、最有用的东西是空的东西。就像杯子一样,一个最有用的地方是什么呢?不是杯子的把子,也不是杯子这个壳,而是杯子里面空的东西。但杯子的壳是为了空的东西而服务的,最有用的是空的,是不存在的虚的东西,这就是道家的理论。道家认为最虚、最空的反而是最有用的。我们可以留意一下,中国园林有很多的山洞、水源、峡口。

图片6

在苏州园林里边就有很多有无相生的组景关系,但在西方园林里边没有这一套,大家看苏州同里退思园的空间层次,可以看到它的有无相生的关系,每一个层次都是上一个层次生出下一个层次。大家看这两个亭子,中间有个空隙,形成了空间的联系,这种分隔空间是非常巧妙的,不像云墙一样,两个翘角留一段空隙,使空间就得到了延伸,空间的层次通过两个翼就展现出来了,这种手法非常巧妙。

责任编辑:王培培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