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意境设计到底该如何设计?关键在于一个“虚”字。按老庄的哲学,道家更多的是强调“阴”的一面。这个原则在《道德经·十六章》里面讲得非常清楚,“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比如,欣赏古玩必须要静,要做到虚明宁静,才能洞知物象的动静,往复的变化,空间的循环流转,才能够看到有限与无限的相互转化,才能深得大自然的妙趣——“道境”。
我们如何进入意境?怎样造成虚的效果呢?在园林设计中有三个基本的方法:一是实景虚构;二是虚景罗织;三是诗文启迪。
实景虚构就是对具体的景物进行有机的分割、延伸、交溶、流转。比如,园林里必须要进行分景、隔景、框景、借景。这些手法都是实景虚构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扩大空间,丰富空间,用虚实莫测来产生幻觉的效应。
虚景罗织就是动用色、香、味、声、光以及一些季节时令的变化,把它们组织到景物当中来深化主题。就像扬州的个园,反映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具有独特的意趣,能够创造非常特别的意境美。
诗文启迪就是用中国文学的手段来题诗、题词、碑刻来制造诗情画意,触发心灵。很多园林常常因为某一对对联成为绝唱,成为启发心灵的警句,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得到情感的升华。因为除了欣赏美景之外,还有文学诗词可以欣赏,两者相得益彰,造就了中国园林独步天下的设计风格。
意境美不仅仅是一种美的享受,它作为审美的标准,可以使心灵升华,这就是意境的哲理,从而达到“悟道”的目的。
《庄子·天下篇》中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判断天地的美要懂得万物的道理,而且要考察古人的发展情况。所以道家的美学思想最终还要求“析理察全”。它对于现实人生态度不是完全回避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来。以前批评道家是消极的,这种批评是不准确的。人们要从意境美中领悟人生态度、历史责任、社会理想以及对宇宙大化规律的理解。就像范仲淹《岳阳楼记》里描写的情景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先让我们岳阳楼的美景,看到洞庭湖的浩渺,最后再进行情感升华,在意境中体现人生的价值。这和中国的文学艺术一样,山水诗、山水画,从写景到写意,必须要“托情言志”,这就是意境美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意境美的提出和创作原则全赖于道家思想的灌注与培育,完全靠道家思想来进行指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