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点叫虚实相合。虚实的含义除 “有无”有相生的道理之外,它特别强调对比构景的特征。虚实相合的重要机制是什么?虚跟实要有对比,但是对比当中必须要相合,不光有对比的关系还要有配合的关系。整个园林空间从意境的角度来看,必须要进行配合。假如把空间作为一个对象来看,空间本身是虚的,但是从阴阳哲学的观念来看,阴当中还有阴阳,虚当中还要分虚实,所以就有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区别。
西方人不太容易理解,空间就是空的,怎么还有实空间和虚空间呢?而中国园林当中很重视实空间和虚空间这二种不同属性的分割与联系。这二者的分割与联系通过各种形式的虚实进行过滤处理,能够达到有机完整、丰富多变、婉转流动的空间效果。促成“相合”的重要手法就是大量的采用院落、天井、廊道、挑檐、穿堂、过厅、窗扇、漏墙等空间,叫半实半虚的中介过渡空间。后来日本人发明了灰空间,它是从灰理论出来的,他们解释为说不清楚的空间,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过渡空间。这个在园林里边用的相当的多,几乎每一个空间处理手段,都具有这种半实半虚的性质。
为什么会有这种空间理论和空间区分呢?它按照阴阳离合理论发展来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这么演化来的。其中“阴阳二仪”派生的有太阳、少阳、少阴、太阴这四象,这四象是根据阴阳力量的消长呈现的规律性变化而来的。比如,在非常空旷的地方,这样的空间是室外空间叫太阳空间。尽管院落空间也是室外空间,但它不是“旷如也”,它是围合的一种室外空间,是少阳空间,我们不能把院落或庭院的空间称为太阳空间。廊檐空间称为少阴空间,它有一半是敞开的一半是遮盖的,是一种半实办虚的过渡空间。
奥如也。奥就是阴奥的意思,室内空间就称为太阴空间。在园林里,我更多的是少阳空间和少阴空间。虚实相合就要实现空间的层次变幻,达到整体的有机统一。
少阳少阴这样的中介空间的意义叫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必须负阴而抱阳,这样才能够在空间里面达到“游心太玄”这样一种妙境。
第三点叫隔连相随。上面讲的不同属性的空间以及各种景区空间的具体处理上,我们要求咫尺千里、小中见大,这也是中国园林手法中运用很多的。因为中国很多私家园林面积都很小,但是进去以后觉得非常的宏大,小中见大必不可少。中国的园林空间的风格就是典型的流动空间。学建筑学和建筑史的都知道,西方引入流动空间的概念是20世纪初,巴塞罗的展览亭,是密斯做的一个亭子,一个折线形的,西方认为是流动空间,不得了了,创造了这种理论。后来他们到中国来参观中国的园林才感到,中国的园林那才是真正的流动空间,真正流动空间的祖源地是在中国。中国的流动空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一是空间蜿蜒曲折自由,是浑然连续的,而不是折线形的。二是从一种意境空间到另一种意境空间,是“自然而然”的一种诱导式,这一点西方人不太容易理解。这种“自然而然”的流动就是说在空间的界定上非常模糊,它是相互融合的。中国的园林流动空间隔和连的技巧是非常玄妙的,是大有文章的。
中国园林空间必须要隔而不死、连而不乱、隔中有连、连中有隔。连和隔是矛盾的,但又是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所以中国的园林是有艺术生命力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