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从政策到实施层面有哪些举措?
答:“十三五”规划纲要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从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等7个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这些安排有以下特点和要求:
一是突出源头预防。要求强化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积极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
二是突出节约与保护协同。要求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并对用水、用能、用地等都提出了具体强度和总量双控指标。
三是突出环境治理。要求严格落实约束性指标,制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计划;严格保护良好水体和饮用水源,加强水质较差湖泊综合治理与改善;实施土壤污染分类分级防治;大力推进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减排;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突出系统保护。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提升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维护生物多样性。
五是突出制度建设。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森林、草原、湿地总量管理制度,建立绿色税收体系,研究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筑牢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的屏障,减少环境风险隐患,妥善处置突出环境事件。
六是突出重大工程支撑。通过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大气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土壤环境治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核与辐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6项环境治理保护重点工程带动环境治理。
问:环境保护部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在下一阶段如何组织实施和全面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
答:“十三五”蓝图已经绘就,下一步就是要真抓实干,把“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一系列部署落到实处。概括起来,就是要紧紧抓住改善环境质量这个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突出重点打好三大战役,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路线图就是要推动落实5个方面的任务:以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为动力,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内生机制;以建立健全环境预防体系为抓手,切实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格局;以法治和标准为牵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生态环境安全为底线,加大环境风险防控力度;以社会共治为路径,大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在组织实施中,将着力推进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分解落实“十三五”目标和任务。着重明确省、市、县生态环境质量要求,严格考核问责。把目标任务与年度指标的下达、落实和总结结合起来,与环境保护督察巡视结合起来,与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终期考核、年度情况调度结合起来,确保分解落实、任务作实、效果真实。
二是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落实“水十条”,狠抓饮用水安全保障;保护良好水体,确保“好水”不变差;下力气治理“差水”,督促地方政府逐步解决城市黑臭水体等问题。出台实施“土十条”,夯实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两大基础,突出农用地、建设用地两大管控重点,推进对未污染的、正在污染的、已污染的土壤提出防治和风险管控措施三大任务,强化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目标考核三大保障。持续实施“大气十条”,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去产能、加强散煤和机动车治理、提高城市环境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方面强化大气污染防治。
三是深化落实各项改革举措。开展中央环保督察,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增强环境监管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监测事权上收,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权威性;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筑牢环境精细管理的基础;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PPP、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治理等方式,大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四是强化环境法治保障。继续加大执法力度,通过5年时间初步形成守法新常态,促进建立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今年将继续开展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年活动,全面落实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坚持“督政”与“督企”并举、“严打违法”与“规范执法”并重,提高环境执法效能;以打击恶意违法排污和造假行为为重点,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依法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对排污企业全面实行在线监测;继续强化与公安部门、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衔接配合,严惩违法企业及责任人;加强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和执法稽查。
五是大力推进全社会共治。全面推进大气和水等环境信息公开、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监管部门环境信息公开,健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把政府和企业同时放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考评。继续加大对公众自觉保护环境的推动力度,动员公众积极践行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从自身做起,为环境质量改善做出自己的贡献,真正形成全民环保、全民共治的生动局面。
(记者 曹红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