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中国史就不能理解中国梦
2014年11月11日晚上,这个月朗风大的冬夜,注定要在中美历史书里写下浓重的一笔。
根据外事安排,习近平和奥巴马将在北京中南海进行散步外交。
原计划是这样的:晚上6:30 开始在中南海瀛台散步。随后到瀛台涵元殿小范围会见,然后是香扆殿小范围晚宴,最后是迎薰亭茶叙。计划晚上9:15结束全部活动。
但事实上是这样的:由于两人谈得特别投入,每一个环节都大大延迟,原定30分钟的会见持续了90分钟,习近平说,吃饭去吧,不想让客人饿肚子。奥巴马说,还想和你谈几个问题。结果原定90分钟的宴会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原定30分钟的茶叙,持续了近1个小时。到深夜11点多他俩才挥手告别。
两国元首为什么要在初冬的寒风中如此投入地进行这样的谈心?
先来说说为什么把散步交谈的地址选在瀛台。“瀛台”这两个字是中国清朝乾隆皇帝的题词。这里环境好到没得说,配上“APEC蓝”,一个字:美!四面临水,衬以亭台楼阁,好像是古代传说中的瀛洲仙境。
散步的时候,习近平向奥巴马详细介绍了瀛台的历史变迁。习近平说,瀛台建于明朝,在清朝是皇帝批文、避暑和宴客的地方。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在这里研究制定平定内乱、收复台湾的国家方略。后来光绪皇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了这里。
奥巴马马上接话说:中美历史上这一点是相似的,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这是不变的规律,需要我们拿出勇气。
说到这里,人们就明白了,中美元首谈心选在瀛台的主要原因:习近平要在这里给美国总统先生上一堂现场历史课。
习近平后来的话画龙点睛: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
历史记录对于没有感情的自然世界来说毫无意义,仅仅作为一个时间的刻度记录而已。但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历史和时间,往往就代表着一种命运、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世纪西方发生工业革命,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欧美文明赫然崛起,西方一跃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力量。而东方的中国,从14世纪起,逐渐趋于消沉没落,历史的进步似乎离开了这个东方民族,也因此铸就了被动挨打的悲惨命运:1840年鸦片战争,清朝失败,割让香港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完败,台湾被割让;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彻底堕入失败的深渊;193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日本全面扩大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北京和南京相继沦陷,日军发动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屈辱和辛酸,悲愤与救亡,成为旧中国真实的写照。中华民族如何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人如何重新挺起腰杆,赢得生存和尊严?炎黄子孙在痛苦、彷徨、求索和抗争。
对中华民族地位升沉的体认,恐怕谁也不会比海外游子感受更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在中科院工程硕士开学典礼的演讲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中国国民党政府败退到台湾之后,有位国民党下层士兵辗转流亡到了南非。南非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还是执行顽固的种族隔离政策,到开普敦乘坐公共汽车时,总是白人坐在头一节车厢,黑人、黄种人等有色人种坐在后面的车厢。这位老兵每次都是从头一节车厢买票,然后再走到后一节车厢去。直到1964年的一天,这一切忽然发生了改变:那一天,他依然如常登上公共汽车,买了车票后正准备往后面去找座位,却被售票员一把拉住了:“从今天起,您可以坐在头一节车厢了。”老兵很不解:“我是有色人种,是‘劣等民族’呀,应当坐到后面去。”白人售票员告诉他说:“您还不知道吧,您的祖国中国已经成功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绝不能再说是劣等民族了。所以,从今以后,您就和我们坐在一起吧!”
50多年过去了,当中国人读到这样的故事,还是止不住热泪盈眶。只有受过屈辱、历尽苦难的民族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受压迫和受欺凌的真实滋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此之后,中国立即着手氢弹的研制。
与原子弹相比,氢弹的制造原理和技术要复杂得多。如果说原子弹的研制之初,中国原子弹研制基地的专家好歹还听了苏联专家讲过几堂课的话,氢弹的研制就只能靠国内的科学家从头干起了。参与氢弹设计的中国科学家邓稼先,硬是凭着一台手摇式计算器和一个算盘,完成了氢弹的理论设计。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的科学家则只用了2年零8个月。
当苏联专家1959年从中国全部撤离时,曾扔下这样一句话:离开了我们的帮助,中国人只能把原子弹搞成土豆蛋。
几乎所有的外国人都不相信,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能走这么远。但不服气的中国人就是能在关键的时刻争气。当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后,西方的科学家一直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搞出原子弹和氢弹。当时在美国工作的杨振宁教授这样回忆:
“美国的科学界普遍认为,如果没有外国科学家的加盟,中国人自己研制出‘两弹’几乎是不可能的。
1971年8月,我在北京见到邓稼先,当面询问他中国搞原子弹和氢弹是否有外国人参与。
邓稼先表示要认真查一下再回复我。
1971年8月16日,邓稼先亲自写信给我: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得到苏联极少的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我顿时泪流满面……”
121年前的1894年,是中国传统农历的甲午年,这一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结束。
同在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在力量上的历史对比,可以看作是中国从繁荣到谷底的一个缩影:早在公元3世纪,中日就有所交往。到中国的唐朝时期,初步崛起的日本就开始准备侵略朝鲜进而觊觎中国。公元663年,中国唐朝海军在朝鲜的白江口全歼日本水师,让日本了解到中国的实力远比想象的更强大,此后的近1000年时间,日本再也没有发起挑衅。日本在丰臣秀吉掌控朝政后,于1592年又一次做起了“侵略中国,定都北京”的春秋大梦,这场战争史称“壬辰之战”,中国明朝政府派大军援助朝鲜政权,中朝联军再一次大胜日军,迫使日本又消停了300年。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
甲午战争爆发后,由于清政府和清军部分将领的腐败无能,无论在朝鲜战场还是在中国国内战场,总是屡战屡败。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政府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求和。威海卫失陷后,清政府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承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由于沙俄等国出面干涉,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中国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的补偿。《马关条约》是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条约,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数以亿计的赔款,为其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此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进一步膨胀,在相继击败中国和沙俄成为东亚霸主之后,居然于1941年12月7日悍然袭击美国珍珠港,从而挑起日美之间的全面战争。
2013年12月27日,习近平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直言:“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
所以,要了解中国梦对中国人的意义,就要了解中国史,只有读懂了中国历史,才能明白贫穷落后对中国人来说是怎样的“痛彻肺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