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梦将向全民共同富裕迈进一大步
20世纪80年代初,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小康社会就成了中国人民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面小康之梦,构成了100多年来中国人强国梦想最实在、最具体的表达,也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对中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在《诗经》的《民劳》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句诗的意思是“百姓太辛苦了,让他们休息一下吧”。
从《诗经》开始,不要让老百姓过得太辛苦,让他们休养生息,过上安乐日子,就成了历代执政者追求的目标。中国民间也习惯于把家用充足、安居乐业的家庭称为“小康之家”。然而,真正让全民过上安乐幸福的生活、人人平等享受劳动成果的场景,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从来没有实现过。即使在盛唐的开元天宝年间,国势极盛,社会上两极分化仍然十分严重,以至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将之形容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邓小平根据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不断丰富,逐步勾画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同时,也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初步设想。中共十五大又将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将大会主题定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标志着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小康建设的冲刺阶段,也标志着全面小康已成为现阶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目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尽管中国东部的部分大城市已经率先步入较发达的阶段,城市基础建设、市民收入水平和健康教育医疗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不大,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全面小康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到201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收入组”为56389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收入组”则为2583元,也就是说农村贫困人口每天的收入只有7元钱。所以,习近平在河北农村的一次考察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善于根据民众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从而唤起民众与执政党并肩奋战,这已经成为中共的一项重要的领导艺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小康梦,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民众幸福感显著提高的美好社会之梦,这样的奋斗目标很快就引起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共鸣。
目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协调推进,为中国共产党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圆梦确定了行动指南。
2014年3月,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s Piketty)的英文著作《21世纪资本论》。该书全景式展现了19世纪到21世纪初全世界的收入不平等的状况,并预测了21世纪收入不平等加剧的趋势。托马斯·皮凯蒂指出,以美国为例,就收入分配而言,1910年美国最富有的10%的人口占有全美40%的收入,这一比例于1929年经济危机前升至50%,经济危机后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4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比例最低曾降至30%,随后在30%~35%之间徘徊。该比例从1980年开始一路飙升,2007年已超过1928年的历史高点(50%),2012年最富有的10%的人口已经占有全美55%的收入,如果算上资本回报,不平等的现象将更加严重。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遵循“成功经济学”的路子,让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摆脱了贫困,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无疑将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子,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平等分享改革与发展成果。成为包容性发展的国家,这将是对世界发展模式的又一次重大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