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以官君子文化为核心的道德文化,凸显了官君子的道德示范作用,是当代社会主义官德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官君子是指官员中的君子或曰君子中的官员。由于孔子之前的君子特指君之子或国君之子,在奴隶社会的官位世袭制度下,君之子当然就是国家政治统治架构中的高层权贵、高级官员,那时君子文化直接就是官君子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早期官君子文化。早期官君子文化是传统君子文化的源头,孔子对早期官君子文化的变革,实质上是对贵族集团权力世袭制和文化垄断权的一定程度上的变革。孔子之后,君子不再仅仅指向权贵一族,君子文化也不再只是官君子文化。但是,官君子文化依然占据着整个君子文化的核心地位。
在传统君子文化中,一方面大力倡导君子之风,主张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但同时官君子又始终是人们期望的君子中的楷模,官君子文化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原因有三:其一,官员们是社会发展的主导者、管理者,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示范者,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客观上提出了要求,即所谓“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二,官员群体历来都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接受过相对良好的文化教育,较容易树立文化自觉和君子意识,在主观上具备主导和引领君子文化发展的条件。其三,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统治的世俗性和尊孔崇儒的意识形态是保持官君子文化核心地位的特殊环境。
官君子文化的实质是官德文化。官君子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华民族“为政以德”的传统政治优势,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数千年来,传统官君子文化一直是思想家关注和论述的重点并积累了博大精深的历史资料,从而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大量精辟论述,在其治国理政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中有着鲜明的体现,需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领会。
四、中华传统君子教育文化成为深刻影响数千年的主流教育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传承价值
教育文化是指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风格、教育环境等各文化因素的综合,其核心是关于“为什么办教育”价值理念和“怎样办教育”的教育思想。传统君子教育文化是传统君子文化特别是孔子开创的君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变革早期官君子文化、创立新君子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孔子君子文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冲击“君之子”世袭制。孔子极力反对官位世袭,主张“仕君子”,其基本着力点就是君子教育。因此,孔子就是要培养君子型人才,按他所理解的君子的标准来开展教育,通过君子教育培养出君子型优秀人才,由这些优秀的新型君子来管理国家。
孔子君子教育文化的开创性在于:其一,确立了君子教育的人才评价标准就是以君子的标准为标准,既彰显其“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又需要教育者的个人修养、能力和方法适应这种要求,是全部君子教育文化的精髓。其二,强调君子教育的“学而优则仕”理念。“学而优则仕”等于明确宣告对官位世袭制的不满和挑战,指明做官的根本在于优秀的德行和学识,而不是靠世袭、凭关系;也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唯贤是举”的用人之道提供思想依据。其三,以君子教育推动教学双方共同对君子思想的关注和探讨。孔子成功利用教育平台开展教学互动全面阐述和传播自己的君子思想,是君子文化与教育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孔子利用学生关心自身形象的心理,对君子提出的一系列特殊要求,如“君子怀德”“君子不器”“君子谋道不谋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至今都是知识分子应有的重要品质和气节。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3AKS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