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用现实主义精神观照社会生活(2)

徐可:用现实主义精神观照社会生活(2)

现实主义意味着责任、担当和勇气

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凝聚着作家深厚的思想感情,传达出作家对人生、对历史、对现实深刻的思考,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关心人民疾苦,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写作,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文艺创作是个性化的劳动,但不能放弃精神担当,不能只关注杯水风波、一己悲欢。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说过:“作家的工作不是手艺,也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使命。”

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强调,现实是文学创作的本源和指向,文学要关注现实,真实地反映现实。巴尔扎克说:“我只是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文艺作品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产物,文学艺术是人们了解现实世界、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对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及现实关系的感性摹写。同时,每一个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作家,都以人类理想生活为目标,以批判精神、审美立场和人文关怀,观照当下,昭示未来。他们不仅直面现实存在的矛盾、冲突,而且致力于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冲突,推动社会进步。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伟大的作家,一定拥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博大胸怀,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志向,拥有心系社会、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把深情的目光洒向脚下的土地,并为这片土地自觉地歌咏和呐喊。王蒙的《这边风景》写于40年前,完成于作家盛年,堪称“出土文物”,却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对上个世纪70年代做了真实详尽的描写,被誉为西域的“清明上河图”。周大新的《曲终人在》直面社会焦点矛盾,对这个时代发生的许多重要社会问题比如腐败等,做出了深刻的透视,体现了一位作家表现现实、干预现实的能力。金宇澄的《繁花》,用上海话表现当代都市生活,描摹市井闲人,也是都市现实历史的一种记录。刘醒龙的《蟠虺》,体现了作家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问题意识和历史感,小说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与灵魂的观照和叩问很有意味。

然而,也确有一些作家存在“逃避时代”“逃避现实”的写作倾向。他们的作品热衷于写自我,写玄幻,写穿越,写悬疑,究其原因,往往因为作家缺乏直面现实的担当和勇气,当然也缺乏把握现实生活的能力。

有人担心,文学离现实太近,会不会削弱它的文学性。这种顾虑是多余的。纵观自古至今的优秀作品,几乎无不是对它所处那个时代的忠实反映,这不仅无损于其文学性的表达,而且为后人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忠实记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