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用现实主义精神观照社会生活(3)

徐可:用现实主义精神观照社会生活(3)

深入挖掘社会现实的沃土

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现实,推动社会变革进步,首先作家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现实,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从现实中积累素材,汲取营养。如果没有对现实深入而真切的了解,甚至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写出反映现实、推动历史的好作品的。

对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别林斯基曾作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现实之于艺术和文学,就好像土壤之于它所培养的植物一样。”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火热的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离开生活,离开实践,文学创作只能是无水之鱼、无本之木。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就是要沉下心来,俯下身子,融入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当年柳青辞职当农民的例子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柳青的女儿说,柳青的深入生活是身和心都融入生活。的确如此,他已经与皇甫村和那里的农民融为一体,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近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品,同样无一不是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取得的成果。贾平凹的《极花》来源于现实中的真实故事,刘庆邦的《黑白男女》描写的是10多年前的一次特大矿难,周瑄璞的《多湾》经过了8年的构思与修改,张者的《桃夭》得益于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长期观察与思考……这些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经过长期思考、长期沉淀而写就,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珍贵的矿藏总是深埋在地下,要想获得生活的富矿,就要深入到生活内部去辛勤挖掘。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历史的深处,沉潜于生活的深处,沉潜于生命的深处,慢慢积累生活的素材。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浮皮潦草,在地表或浅层翻翻捡捡,很难有所收获。

当然,重申现实主义,并不是排斥其他创作方法。现实主义也不应该固步自封,相反,它应该开放、包容,善于自我革新。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布·格里耶说过,一个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可能是非现实主义的,但他的世界观中仍然包含着现实主义的精神。正是由于善于吸收一切优秀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才能不断发展、完善,现实主义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作者为《文艺报》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