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每年的4月25日,是计划免疫宣传日,也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在这样一个倡导、宣传疫苗接种的日子,却因今年3月的问题疫苗事件,让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任感缺失成为现实问题。
在此背景下,今年的主题是“依法预防接种,享受健康生活”,同时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强化制度监管。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以严肃法纪来恢复公众的信任。
盘点3月事件中牵涉到的问题疫苗属于二类疫苗,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与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不同,而且,二者相关管理制度也存在差异。问题疫苗事件发生后,各地纷纷收紧了对二类疫苗接种工作的管理,问题疫苗生存的制度漏洞已得到相应弥补。公众没有必要因为二类疫苗出现问题,而产生对整个计划免疫工作的质疑,这就像过去发生“毒大米”这样令人愤怒的案件,但是人们没必要拒绝食用大米一样。
但是该事件也暴露出少数地方疫苗质量监管和使用管理不到位、对非法经营行为发现和查处不及时、一些干部不作为、监管和风险应对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而本应是公益性为主的疫苗接种行为,却在一些地方异化为疫苗推销的商业化、营利性行为,甚至滋生寻租和腐败。
从本质上说,一类疫苗是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国家行为更加强调公益性和低利润。二类疫苗主要针对季节性、区域性较强的传染疾病,其性质是个人健康行为,不能由国家大包大揽,需要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让政府和市场各归其位,才能构建起二类疫苗安全治理的长效机制,让公众信任疫苗接种工作,主动接受健康保护,共同构建美好生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