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世界之巅,中国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
一位原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曾经这样描述她从二线主持人成为一线主持人的一段心路历程:
有一天,一直在中国内陆省份的一家地方电视台当“二线主持人”的她突然接到中央电视台一位重要新闻栏目制片人的约见电话。
“你对成名有心理准备吗?”制片人问她。
“我现在很有名了。”她认为自己在省里已经有一线的知名度了。
“我说的是全国家喻户晓式的成名。”制片人强调。
家喻户晓式的成名在中国意味着什么呢?
她后来才明白,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出来。即使在超市里买零食,也会有人拉着你要求签名。你不再有隐私,也不再有遁形的可能。
更让她困扰的是,每天都要接到无数陌生人的电话或者电邮,人家要求得到你的帮助。“因为你现在是一线名人了!”
站在高层舞台的中央,就得接受许许多多来自方方面面的审视和考验,这恐怕是所有的一线明星和名人共同的感受吧。
中国的发展历程与上述这位女主持人的经历的确很相似:十九世纪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只是世界舞台上不入流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向中心舞台靠拢了一些,但远不是“领衔主演”的角色。30多年来,中国更是有意低调,在韬光养晦的路子上专心发展经济,基本上无意去争“男一号”或者“女一号”,然而,突然有一天,中国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人家纷纷告诉你——“你现在是舞台的主角了!”可以想象,中国人内心里那种惊讶和不适应,该是怎样一种滋味。
前几年,美国一家媒体追踪机构发表了一份分析报告——“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崛起”是过去10年人们阅读最多的新闻故事,超过伊拉克战争和美国“9·11”事件。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利用一种算法对纸媒、电子媒体以及互联网进行搜索,寻找使用词语的趋势。该机构称,人们对中国这个亚洲经济引擎存在强烈兴趣。该所负责人保罗·帕亚克说:“中国跃升至新的经济高度已经改变了国际秩序,而且还在继续改变现存国际秩序……这种正在进行中的转变位居10年来所有新闻故事之首。”中国崛起——10年来最重要的新闻故事,以相关统计数据领先400%的优势将第二名远远抛在后面,而第二名正是最具新闻看点的伊拉克战争。
“中国崛起”一跃成为全球网络最热的搜词,这一变化说明,中国的的确确已经成为全球舞台的“一线明星”。与好莱坞众多炙手可热的明星报道一样,全世界对中国这位新晋明星的认识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正面肯定,也免不了有负面报道和飞短流长。但不管怎样,一向习惯了低调务实的中国人,这会儿突然面对成千上万的审视镜头,显得多少还有点不适应。
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的驻华资深记者詹姆斯·法洛斯的《中国:它自己最大的敌人》和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的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卢宜宜的《中国如何才能更了解其他国家?》等学术文章均认为:中国人对外国的了解并不深入。知道外界为何会对中国感到担忧,但用自己的话语进行对外表达尚有欠缺。对外国人来说,主要担心的问题是: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但对于外部世界对自己的看法,中国人却所知甚少。这会带来很多潜在的失误与争端。
总的来说,中国人普遍认为自己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最要紧的还是办好自己家里的事。而外界对中国赋予的期待一下子被抬升到中国人难以承受的程度。这里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政界提出的“G2共治论”。
“G2共治论”又可称为中美共治论,最早缘起于一个新造的词语“Chimerica(中美国)”,这是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2007年3月4日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根据他的定义,“中美国”主要是指最大的消费国美国与最大的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利益共同体,以及这个利益共同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随后出现的名头更响的“G2(两国集团)”概念显然与“Chimerica”异曲同工。2008年7月,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在美国著名的《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一篇名为《平等的伙伴关系》的文章,为美国“应对中国的经济挑战”提出解决之道:建立中美两国平等协商、领导全球经济事务议程的“G2”模式。
对于“G2共治论”,中国学者认为建立所谓中美“G2”模式是不切实际,也是有害无益的:首先美国是否真心让中国共同发挥领导作用,这一点就很值得怀疑。合作加遏制一直是美国近几届政府对华战略的基调,怎么可能向中国让出它的部分领导权?同时,这也不符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地位和基本外交政策,中国从来没有追逐霸权的意向和图谋。其次,世界上不光有中美两国,现在欧盟是最大的经济体,还有日本和“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以及其他经济体。各自的利益诉求多种多样,中国的实力不足以领先,何谈与美国一起共管、共治?诚然中美加强国际上的协商和合作,对世界也将是有利的,但这与中美G2完全是两个概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