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讲话,回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性重大课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应该治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讲话回答了时代向我们党提出的课题,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政思想。
它回答时代向我们党提出的课题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领导人有一个领导人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要完成的时代使命。今天的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集中起来,就是国家治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党中央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宣布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国理政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实践向我们党提出的时代课题。回顾历史,旧中国不仅贫穷落后,而且一盘散沙,但是我们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不到3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治理了社会的污泥浊水。总结我们的经验,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四个字,即“组织起来”。我们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各种组织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复杂,当组织起来的人成为难以流动的“单位人”时,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性被束缚住了。针对这种情况,改革开放一开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国家治理新方针,也是四个字,即“活跃起来”。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溯源这些变化,就在于改革把中国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出来。历史的辩证法又一次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就在我们把中国搞活的同时,出现了许多乱象,特别是党内腐败从滋生到蔓延,引起人们对党运国运的担心。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整套“两手抓”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制等等。国内外政治风波发生前后,我们又提出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后来又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活而有序的社会;现在则到了解决伴随改革发展而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崭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的问题突显出来了。
治国理政是现代化特别是信息化大潮迅猛发展向我们党提出的时代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信息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基本最广泛最深刻的元素。它不仅改变了世界的通讯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现在,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信息化时代的好处,另一方面也面对着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信息化给我们的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和执法管理、司法活动出了许多新难题。信息扁平式传递方式可以突破我们建立的纵向管控系统,信息的透明性增强了监督的广泛性,如果我们的工作考虑不周,还会引起网民吐槽。至于网络犯罪、网络治理更已成为社会治理和国际斗争中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我们的国家治理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
治国理政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向我们党提出的时代课题。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经济建设要合乎规律,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也要合乎规律。领导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更不能任性,而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中,认识到要治理好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必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提出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们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面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就要在改革中突破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要发展市场体系、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就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从执政党建设着手,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而就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国家制度现代化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中国改革的实践逻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