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政思想(2)

李君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政思想(2)

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帜,是我们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要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坚持,就是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和夺取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发展,就是要在坚持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新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们改革的总目标,顺应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纵观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从经济实力竞争发展到科技实力竞争、国防实力竞争,已经深入到国家制度竞争,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竞争。现在,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和学者提出,中国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中国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中国的政治体制有直接的关系。我们高效率的领导制度、有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等,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再有30年时间,也就是到2020年左右我们的改革能够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决定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八个字写进党代会报告,意味着这一任务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那么,什么叫“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呢?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提出要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要求,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思路,既坚持又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制度改革理论,既坚持又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里我们要注意,我们所讲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西方所讲的“政府治理体系”不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归结起来,就是要在一个日趋多元化的社会里,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统治和管理,形成一个科学的、规范的、有效的国家制度,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整合各方面社会力量,推进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还要注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绝非否定我们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