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绍】
将乡愁安放在先祖出发的地方
发生在明初和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为饱经战乱、瘟疫之苦的川渝大地带来了生机,也奠定了近现代重庆社会的根基。2014年6月,“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大型采访活动赴湖北省麻城市采访,再现了数百年前那段伟大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如今,湖北麻城举行“麻城孝感乡”祭祖大典暨寻根游启动仪式。
“披荆斩棘,豪情汗雨铺新路;麻乡约里,酸甜苦辣寄家乡……”4月29日上午,“麻城孝感乡”祭祖大典暨寻根游启动仪式在湖北省麻城市麻城孝感乡文化园祭祀广场举行。来自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七个省市的4500名麻城移民后裔及专家学者等共聚一堂,按照麻城的传统民间祭祖方式祭祀移民先祖,寄托文化乡愁。
对千里迢迢赶来参加大典的近千名重庆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身背族谱来认亲
“这次不仅找到了麻城的亲人,还参加了祭祖大典,我来得太值了!”在大典现场,69岁的忠县拔山镇人丁大镛感慨不已。他说,自己多年来的牵挂终于有了着落。
就在几天前的晚上,丁大镛在麻城花都酒店,第一次见到了麻城的10多个丁氏族人。他拿出一直背在身上的《丁氏族谱》,对方也拿出珍藏的老族谱,一页页地翻找核对。族谱对上那一刻,双方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件事已经让丁大镛惦记了12年。
2004年,他开始着手编纂《丁氏族谱》,在梳理自家族谱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祖籍在“湖北麻城孝感乡高家堰洗脚河”的记载。2015年,他和另外一名丁氏族人一起,到麻城考察。
“我已经是丁氏家族从麻城迁居忠县拔山镇的第23代人了!”丁大镛说,这次在麻城市党史办的帮助下,自己总算圆了寻根梦。
心系麻城作贡献
4月29日,重庆民生能源集团董事长薛方全在祭祖大典上代表重庆籍移民后裔敬献祭酒。对他来说,每次重访麻城,都是一次安放思乡之情的过程。
4月28日,薛方全专程回了趟寻根找到的老家——麻城市宋埠镇独山村薛家湾。坐在亲人的小院里,他又说起了一直以来的心愿:“想为麻城老家做点事情。”
做点啥好?薛方全考虑过在麻城投资能源项目,但由于配套条件受限未能实施,但他并没有放弃为麻城作贡献的想法。自从2003年到麻城寻根成功以来,他一直向麻城慈善总会进行捐助。
“就是想让乡亲们过得好些。”薛方全回忆,2003年夏天自己第一次到薛家湾,村民们摘了十多个大西瓜来招待他,那是当时最好的待客礼遇。亲情的温暖淳朴和当地人的贫困,让薛方全久久无法忘怀。
“现在,薛家湾有了很大改变,但我还是会一直帮助亲人们,助力麻城发展。”薛方全表示,目前,他计划在宋埠镇投资生态旅游、特色农业方面的项目,带动当地人致富。
祭祖仪式可承载乡愁
“湖广填四川”已过去数百年,如今再举办这样的祭祖大典,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当然有。通过这样的仪式,移民后裔的乡愁就有了安放之处。”参加祭祖大典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认为,祭祖大典采用了公祭的形式表达包括川渝等地广大移民后裔深切的乡愁,可以增强麻城孝感乡这一文化概念对移民后裔的凝聚力,增加文化互动,拉近麻城与川渝等地的距离。
“在打造移民文化方面,麻城已经实现了‘三级跳’。”重庆市历史学会百家姓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岳精柱在参加完大典后告诉记者,“祖籍湖北麻城孝感乡”最初是流传甚广的传说,专家学者参与后,对孝感乡的考证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而麻城又借力这批学术成果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附:
麻城市孝感乡祭祖大典诵文
春去秋来,白驹匆匆过隙。龟峰遥忆,举水岁月如歌。风云际会,各路俊彦奔故里;彩旗招展,远方游子唱乡谊。四月风清,莺啼燕舞香花树;猴年盛祭,敬献三牲蔬果茶。追思祖宗功德,缅怀掘井先人。煌煌盛典,岂可无文。
湖广填川,我占江山半壁;孝感乡都,美名四海传扬。遥想当年,高岸河畔竹排放,云贵山高,巴山蜀水雾迷茫。披荆斩棘,豪情汗雨铺新路,麻乡约里,酸甜苦辣寄家乡。状元杨慎,《临江仙》堪称绝响;进士县邑,总有青史流芳。柏举战场,杜鹃红霞灿烂;枢纽通城,风驰电掣奔忙。花县故郡,菊花诗词荣登国榜;《春秋》育才,哲人李贽拨雾见光。将军乡里,忠勇孝善广传唱,还有五朵金花,三台八景,杏花村馆酒旗扬。
看不够,今日故乡花似锦,待明日,麻城展翅高飞翔。想当年,先祖血汗夯基业;当今世,我辈齐心奔小康。更扬我“麻城精神”,展川渝气概,各地同乡齐奋起,展宏图圆我中华梦,重整山河建天堂。自今起,年年此日,岁岁今朝,慎终追远祭先祖,光前裕后创辉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