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方经济学主要指由新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成的微观经济学与由凯恩斯主义发展而来的宏观经济学的合称。广义的西方经济学指自亚当·斯密创立古典经济学以来,到萨伊将古典经济学庸俗化,再到边际学派、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再到现代新自由主义等在内的松散庞杂体系的笼统称呼。
广义的西方经济学与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有内在联系。亚当·斯密创立古典经济学并由大卫·李嘉图将其发展到巅峰,但“李嘉图两大难题”也直接导致了古典经济学的破产,此后,经济学便沿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由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巨大的逻辑力量解决了“李嘉图两大难题”,并发展为后来的狭义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另一个方向是由庸俗经济学代表萨伊、边际学派代表门格尔、新古典经济学代表马歇尔等等绕开对“李嘉图两大难题”的回答,抛弃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代之以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均衡价格论等混杂拼凑而延续至今的狭义和广义的庞杂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本是同源,但在是否继承劳动价值论问题上出现分野,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最终形成了逻辑严谨、科学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李嘉图以后的一大批西方经济学者放弃了劳动价值论,逐步形成内容庞杂、表面繁荣,实质矛盾林立、危机重重的松散庞杂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的有关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内含着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历史维度及其彻底性和完备性、实践维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具有深刻的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品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范畴、逻辑和分析方法;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层面研究社会经济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要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从理论上系统归纳和合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显著成就和存在问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探索形成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逐步形成科学有机的理论体系;要广泛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特别是现代发达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研究的理论成果。可以期待,以强烈的理论自信、开放包容的理论胸怀、坚定的理论创新勇气和决心,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将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进一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道路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作者系中央党校进修部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