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甲午战争的缘起、过程及启示

摘要: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可以说,甲午之殇是制度之殇、战略之殇、战术之殇,也是文化之殇。今天的中华民族早已站了起来,但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忧患意识及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考虑,这些都是值得同志们深思和讨论。让我们勿忘国耻!勿忘军耻!兴我中华!

u=1487029606,211195065&fm=21&gp=0

马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509/888894.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509/888899.shtml

非常高兴同大家交流关于甲午战争的一些心得。我研究甲午战争将近30年了,在甲午战争100周年的时候,我写过几篇长文,探讨了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当时是1994年,中日关系应该说比较和谐,因此当时的探讨其实没有什么社会层面的影响,基本上是在学术圈里有些影响。近代中国真正对外的战争总共有四次,两次鸦片战争,两次中日战争。我们基于时代的立场去回望它、观察它,看能不能找到一种新的解读空间,能不能一步一步地更逼近历史的真相。

今天主要讲甲午战争的起源、过程和启示。

一、甲午战争的起源

甲午战争的起源就是中日之间的冲突和朝鲜战争冲突的起源。近代中国的问题,包括朝鲜问题、日本问题,都是西方变化之后的产物。五四时期的思想家如陈独秀、梁漱溟等都注意到了,如果西方社会在15世纪、16世纪不发生变化,中国文明就是历史的终结。当时西方的传教士到中国来,仰视中国文明,觉得中国文明太了不起了,治理得井然有序,是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家治国;在社会层面,人们也是处在比较安宁、祥和的状态。但是后来西方社会发生了变化,由于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新大陆的发现、航海的发现等一系列变化,就有了一个重新发现东方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中国文明的冲击,其实到今天为止也没有结束。它对整个东方后来变化的影响都非常明显。那么对中国来讲,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原有的秩序被打乱了。

中国原来的世界秩序是宗藩体制,中国在过去的地位就是世界盟主。从15世纪开始,西方的东西传到中国,中国本身也发生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到了18 世纪,中国和西方之间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程度的妥协,西方文明已经被容纳到中国文明当中,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子。但是后来西方不能接受中国的天主教既拜祖宗又信仰上帝,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社会没有办法容纳西方工业文明所传递来的剩余产品。在这种情况下,1840年发生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国的国门因为战败而被强制性打开,这件事情给中国社会、中国国民留下了一个很沉重的阴影。因此,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人最理智的一个判断就是魏源的话“师夷长技以制夷”,而这一点恰恰启发了日本。

日本在1853年面对西方开放的要求时,对鸦片战争进行了很充分的思考。他们认为中国这么大,都没有办法抵抗,日本这么小,更不能抵抗。因此在1853 年面对美国黑船舰队时,日本的选择是与其打败而开放,不如不打、不败而开放。当时日本还没有经过政治变革,还处在幕府晚期,他们在经过内部协商之后,于1854年通过谈判达成《日美亲善条约》。中国在鸦片战争后,1842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后来又和其他西方国家达成了类似条件,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这五口的开放后来使中国的变化非常大。经过这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变化就是开始真正走向西方、学习西方。1860年清政府开始进行洋务运动。反过来看日本,在打开国门和西方达成通商协议之后,它和中国人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日本的理解是1890年日本政治家山县有朋提出的“主权线”和“利益线”,从一开始日本的理解就是双向通商。

而中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我们的理解是什么?当时清政府理解的通商是不平等的,西方是用力量到中国来通商,而清政府没有力量到西方去。所以,从 1840年后中国选择处在守势。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革之后,对西方、对世界的理解更为开化了。日本的本土就是日本的主权线。那么,日本的利益线在哪儿?日本的经济到哪儿,哪儿就是日本的利益线。这样到了1870年之后,中日之间这种利益的交集就发生了。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培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