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甲午战争的缘起、过程及启示(4)

摘要: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可以说,甲午之殇是制度之殇、战略之殇、战术之殇,也是文化之殇。今天的中华民族早已站了起来,但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忧患意识及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考虑,这些都是值得同志们深思和讨论。让我们勿忘国耻!勿忘军耻!兴我中华!

当时中国的立场就是,如果朝鲜政府有办法去解决问题,中国政府就不会干预,因为藩国自主,我怎么能够出兵到别人的地盘作战,但是必要的事情也要做,像1882年袁世凯带了1000人,进到皇宫就把朝鲜国王的爹给抓回来了,在保定关了两年。这个举动对朝鲜国民也是一个很大的伤害,他们觉得你把我们国王的亲爹说抓走就抓走,说放回来就放回来,对我们国家很不尊重。到了1894年的时候,中国政府和李鸿章处理朝鲜问题就非常谨慎了,不愿意轻易动用兵力去破坏朝鲜十几年的稳定发展。到了5月31日,朝鲜政府实在支持不住,朝鲜政府、朝鲜国王就请求中国政府出兵,帮助他们镇压起义。袁世凯对朝鲜事务的判断是对的,他认为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是真诚的,因为朝鲜在这个开放过程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腐败是不可遏制的,那么国王就没有力量。李鸿章叫袁世凯去分析,如果我们出兵,日本会怎么办,会不会出兵?袁世凯通过和日本驻朝鲜的外交官谈判了解情况,认为日本不会借此出兵,就算中国出兵,日本也出兵,最多又是派几百人去保护它的公使馆。那样的话,袁世凯认为他完全可以像十年前那样就搞定了。

当时中国的第一流政治精英都发生错觉,认为日本刚刚实行宪政架构,很多内部矛盾无法解决,是国力最弱的时候,错误地判断日本没办法与中国在朝鲜发生冲突。这一判断,李鸿章究竟信多少我们不敢说,但是对中国方面的决策却至关重要。1894年6月1日清政府决定出兵帮助朝鲜平息动乱。我们派了2400人赶赴朝鲜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派完之后李鸿章就通过总理衙门,用外交渠道告诉日本我们派兵了。日本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第二天就派兵8000人,成立大本营,这大大出乎中国政治家的预料。我后来分析这个事情,按照日本方面提供的决策的程序来看,日本派兵的目标是什么?是要防止1884年袁世凯这么横的人来处理问题。当时袁世凯1000清军赶走了日本的公使,那么这一次日本就要占据压倒性的多数优势,所以派了8000人,这才是日本决策最重要的原因。整个甲午战争,包括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只要和中国对垒,一定要占绝对优势,这是日本1884年那次失败的阴影造成的后果。

李鸿章一看这个格局,马上就觉悟了,这个事情不能这么做。许多人建议中国派大军去,李鸿章认为不妥,因为这个事情是外交问题,外交问题要靠外交解决,因此和各国公使频繁磋商,希望通过外交斡旋阻止中日可能发生的冲突。李鸿章这么做为什么?在这个朝鲜可不是只有我一家利益,英国、德国都有利益,特别是俄国利益更大。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日本发展海军,不是为了遏制中国,而是为了遏制俄国。6月20日,李鸿章在天津与俄国公使会晤,直率地告诉俄国人,中俄之前此约定不得侵犯高丽地界,而日本此次大规模出兵朝鲜,似有别意。俄国与朝鲜为近邻,岂能漠视?李鸿章等于明白告诉俄国人,日本人这一招的目标是对着你们俄国,你们俄国自己看着办吧。应该承认,李鸿章的分析深刻影响了俄国人,俄国公使认同李鸿章的分析,接受李鸿章的建议,迅即致电俄国外交部并转致驻日公使,劝日本与中国相约同时撤兵。整个6月份,中日之间没办法妥协,中国就不敢再往朝鲜派兵,李鸿章的意思就是朝鲜的局面稳定了,没必要派了。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培培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