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全要素生产率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只有从制度设计、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中寻找红利,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着眼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聚焦化、特色化、普惠制的市场环境,推动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重新配置资源,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完善微观激励机制推动技术进步。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多需要依赖技术进步,而人才或人力资本是制约技术进步的根本性要素。必须完善微观层面的激励机制,确保不断增加从事科研、创新等活动的报酬和激励,引导更多的人力资本要素向研发、创新、创造等领域聚集。
第一,要激发微观企业的创新动力。从收入分配的各个环节入手,通过利益杠杆引导和激发企业的创新行为,逐步消除凭借行政权力和行政性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回报的现象;完善信贷、土地、财税等相关政策,在税收政策及征管方面对创业初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给予足够的倾斜和优惠。第二,要增加各类人才的物质激励。对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应坚持统一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力破除平均主义,有重点、分阶段地建立特殊津贴、补贴项目制度;鼓励企业内部分配向创新和研发科技人员及技能人才倾斜,在执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可以考虑将研发人员工资列入扣除范围。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支撑结构转换。我国今后能否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关键点之一就是能否成功转换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及其空间集聚结构。要加强制度设计,让政府的公共服务与产业的结构转换更加合拍。引导各地发展优势产业,通过创新链驱动,培育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集群;选择有较好基础的产业领域,有重点、有步骤地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真正抢占制高点。结合各地基础和禀赋优势,着力培育行业和地区龙头企业,通过产业技术联盟、创业孵化器等方式吸引相关配套企业,不断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要继续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加大对共性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扩大“营改增”范围,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和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适时调整行业监管规制中的相关规定,适应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新模式和新业态;消除行业准入、要素流动等方面的制度障碍,为全要素资源向创新活动聚集创造更为顺畅的制度环境。
保持竞争性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陷入“失去的20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日本政府错误的管制政策,对低效企业和夕阳产业进行补贴,让大量本应退出市场的“僵尸企业”存活下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要坚持这一原则,要打通资源在企业间、产业间、区域间的流通渠道,避免出现政策“洼地”。如果政府不能维护好统一、公平、公正的竞争性市场,就可能妨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尽成熟,甚至存在各种扭曲,而经济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市场制度完善的过程。因此,深化改革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最为直接和明显。政府需要进一步创造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让生产要素更自由流动,资源更有效配置。要推动构建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通过理顺价格扭曲提高要素资源整体配置效率。要在淘汰落后产能与“僵尸企业”的同时,“兜底”社会保障改革,让劳动力优化配置到高效的新岗位。要尽快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有序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壮大非公经济,提高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率。此外,中央政府还可以考虑改变简单以GDP论英雄的做法,将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