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时代》选载:生态优先建设美丽中国(2)

《习近平时代》选载:生态优先建设美丽中国(2)

水危机,中国拿出了“水十条”

“如果现在还不节约水,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这句在中国各大电视台反复播放的广告词,凸显了中国水资源的危机。

中国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人均水资源严重匮乏,而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均。位于中国边境的黑龙江和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淡水资源最丰富的水系,然而这两条大河恰恰位于人迹罕至的边疆区域,能被采用的水量微乎其微。在中国人口最密集的京津冀地区,缺水的程度超过以色列。

“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严重污染、水生态严重受损,三者交互影响、彼此叠加。”中国环境保护部等七部门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开展调研后,如此评价当前京津冀地区的水安全。

《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总体轻度污染,其中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水质污染,全国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中,约六成水质较差和极差。

“目前,中国全国年用水总量近62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缺水500多亿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中国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陈明说。

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从事环境法研究30多年,她一针见血地指出:“雾霾大范围发生,人们经常碰到,因此被称作国家的‘心肺之患’。而水安全问题,正在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中国是一个能源缺乏的国家,也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水安全和能源安全都很重要且息息相关,但是水安全比能源安全更重要、更复杂,也更需要引起重视。从国家层面看,中国石油60%依赖进口,仍可维系;但若10%的淡水资源需要进口,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制造业大国而言,将是不可想象的。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水的承载能力,将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容量。能否保持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承受能力。

应对水危机,就必须从战略上保证中国的水安全。对此,习近平运用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明确提出了保障水安全的基本思路——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

按照习近平的思路,中国政府很快拿出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份于2015年4月由中国国务院颁发的“计划”又被称为“水十条”。该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的目标,届时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水十条”从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十个方面提出了防治行动计划。

“水十条”对地方政府领导提出了“一岗双责”的问责要求: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还要对水污染防治尽职尽责。考核是对地方政府的强力约束,治水不力,轻则影响资金分配,重则会被约谈,甚至追究违法违纪责任。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水环境质量恶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要记录在案,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已经离任的也会终身追责。

从严和务实,这是习近平对官员的一贯要求。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两会安徽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论述,被称为改进干部作风的“三严三实”要求。

无疑,最严格的治水措施加上最严厉的执行问责,中国改善水安全状况的未来前景将是明朗的。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