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如何培养合格党员的思考(3)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如何培养合格党员的思考(3)

培养合格党员的举措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党员成分复杂、思想混乱的情况,党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证了党员干部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上的纯洁性。毛泽东同志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索,强调要摒弃歪曲的、敷衍的态度,采用正确的、认真的方法。在批评别人时,应以和风细雨的方式,以纠正错误、帮助同志为目的,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坚持严肃的、科学的态度。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其中更为强调和突出的是自我批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但作为领导者,对自己的批评是主要的”。自我批评是解决思想问题的基础,不首先进行诚恳的自我批评,就很难接受来自他人的批评,从而难以真正全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同时应注意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说中提到,揭发错误、批评缺点的目的在于使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正如“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演中提出,对于错误的内容,要联系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加以分析,而不应着重于个别同志的责任方面。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是要达到弄清思想和团结同志两个目的。

“全党办成大学校”。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推动全党范围内的学习教育,把全党办成一个大学校作了积极的实践努力。一是建立党的学习教育领导组织,明确规定党员干部学习制度。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希望会议之后在全党范围开展一个普遍深入地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竞赛,通过理论学习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克服党内长期以来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提高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随后,1939年2月,党中央设立了干部学习教育部。3月,党中央教育部又出台了《延安在职干部教育暂行计划》,规定党员干部每天坚持学习两个小时。1940年3月,党中央规定5月5日为“学习节”。经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主张落实到了实处。二是创办各类学校,建立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基地。在延安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等多所学校,毛泽东同志还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党校校长。此外,毛泽东同志还积极支持在延安创办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等19所新型干部学校,以更好地培养党员干部。三是详细阐述学习的内容及方法。在学习内容方面,除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外,还有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同志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二十几个文件。此外,毛泽东同志要求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务必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具体革命实际。他强调,如果只能记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原理,却对中国实际问题熟视无睹;如果只能熟背马克思主义经济或哲学,却完全不能应用,也不能算是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只有能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正确解释中国革命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才是真正领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

“搞清楚党的历史”。“读史使人明智”,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镜,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共产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历史,从生动的历史事实中体察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坚定信仰、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方法。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明确论证了总结学习党的历史的重要性,并提出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集中十八年的经验和当前的新鲜经验传达到全党,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而避免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错误”。研究党的历史,要以党的整个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是要搞清楚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为此,毛泽东同志亲自带头总结党的历史,主持编辑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两条路线》三套历史文献集。《六大以来》收录了党的六大到1941年11月期间党的内部文件和领导人的内部通信及讲话,为全体党员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文本基础,并成为党整风的基本武器。《六大以前》收录了党的早期领导人的署名文章,为1942年初编辑《两条路线》提供了资料。《两条路线》共收录137篇文章,成为延安时期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学习的主要材料。另外,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由毛泽东同志主持并多次修订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总结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以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解决中国问题的杰出贡献,同时全面详细地阐述了历次“左”倾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造成的严重危害,并着重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决议》的通过,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也为广大党员了解党的历史、统一思想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