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军:新时期城市工作的价值取向(2)

杨保军:新时期城市工作的价值取向(2)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宜居、活力、特色

过去,城市主要为经济增长服务,主要致力于追求效率,以应对工业化的挑战。今后,城市必须在经济发展(还不仅限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者之间寻求适宜的平衡,要兼顾效率、公平与和谐,还要应对人文化、信息化、生态化的多重要求,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五位一体”发展。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党中央提出,今后城市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今后的城市建设,应该更加注重“生态修复、空间修补、文脉承续、特色塑造”,要充分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从挖山填湖转变为让城市望山见水;要传承历史、延续文脉,从大拆大建转变为注重城市文化特色;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逐步实现职住平衡,并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今后的城市空间,将不再是“工业化批量生产”下的粗制滥造和产能过剩,而是更加有机化、便捷化、多元化、小微化的高品质空间。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城市政府领导,还是规划从业人员,都要有正确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政绩观和价值观,要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要有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和走向未来。

人民城市为人民:共享、共建、共管

城市的意义,不仅在于承载人、养育人,更在于关心人、陶冶人。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因此,中央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今后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治国理念的一以贯之和不断深化。

过去,政府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唯一主体,城市工作只是政府的职责,在经济增长目标的压力下,做到共享已殊为不易,共建、共管更是难上加难。现在中央提出“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要求三大主体同心行动,使有形之手、无形之手、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无疑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核心精神在城市工作领域的落实体现,是对城市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首先,城市政府的角色定位要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同市场、企业、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务、承担社会责任;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把市民和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其次,要双管齐下规范各个主体尤其是政府的行为:一是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不能盲目蛮干,更不能凭长官意志任性而为;二是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最后,要注重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发展为了人,也取决于人;市民的文明素质决定着城市的文明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共建、共管的水平。当然,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文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从小事抓起、从身边做起,教育与法治并重,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作者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