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近日刊文提出,有了人情就会好办事,所以为了办事就要找关系。久而久之,这种观念成了社会的一种灰色心理和亚文化。于是,人们对于办事托“关系”、找“门路”的“熟人社会”现象,早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凡事找关系”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对那些人际资源并不丰富的人形成了“相对剥削”。一个现代文明的国家,必然要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因为终究还是制度、法律管用。
遏制求人之风,首先要重塑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在那些市场经济运行得较为良好的国家,其公共领域都有明晰的社会分工,而非政府包打天下。公共事务如果由政府一家承揽,不仅使政府不堪负担,而且会导致资源配置错位。所以,应从源头上梳理和清理非行政许可类行政审批,论证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次,规范及统一对《行政许可法》的解释,明确《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在此基础上,对需要存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进行甄别,通过完善程序立法加强对审批行为的规范;在此基础上,把市场自身能调节好的私人事务交由市场调节,对部分公共事务也大胆放手,政府只做好立法监管即可。
其次,应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在当前,宁可在建设性开支上少一点,也要确保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稳定增加、比重逐步提高,从而减小资源的稀缺度。
再次,加大反腐败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分配、使用和管理的公开透明机制,使“求者不需”,让“被求者不愿”。
最后,培育法治思维。公民在遇到政府“刁难”时,行政诉讼制度还没有成为通畅、权威、有公信力的解决官民矛盾的渠道,法律这个武器对老百姓来说,始终是不到万般无奈的时候不敢选择的,他们宁可相信“托关系”、“求人”。这是因为行政诉讼制度的大门没有向老百姓充分敞开,制度上的缺陷将想要提起行政诉讼的老百姓挡在了诉讼大门之外,行政诉讼在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有限,许多老百姓久而久之就不再信任法院,不把自己遇到的争议提交到法院来解决。为此,有必要总结海事法院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如设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通过提级管辖、指定管辖,审理大量行政案件,同时加大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法院的监督力度,通过建立巡回审判机制,彻底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人类的进步应是一个从血缘到契约的过程。办事总要找关系,是因为有些人权力太大。消除“找关系”的潜规则还是要回到制度建设上,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改革政府行政职能,减少政府对优质资源配置的行政干预,让每个人的权利义务基本平衡。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2群:531249826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