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玲: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2)

孙秀玲: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2)

3.正确认识“多元一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样性是一体性的前提,差异性是统一性的条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离不开一体,一体也离不开多元,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一体是主线和方向,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合力打造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多元多样性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华文化的优势,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活力。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共同心理、共有文化的发展。

如何在多民族地区大力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地区历史文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通过亲身感受去体认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同质性和同体性,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含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发展史;其次,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巩固一体,增加共同性。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前提是尊重民族差异,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同时,也要明确尊重差异不等于固化差异、强化特性,要引导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培养不同民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文化心理。第三,积极探索以文化促进交往,以交往增进交流,在交流中实现交融的路径,增强各族人民对优秀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历史认知与情感认知。要通过中华文化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切实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价值导向和社会共识。第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凝练出的价值共识是中华文化的内核,在当代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各族人民认同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就是集聚社会正能量、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过程,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意识的过程。在尊重多元的基础上强化一体,最根本的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各族人民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光荣感和履行权利义务的责任感。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