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丰富内涵(2)

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丰富内涵(2)

摘要:我国的供给侧管理应当更加注重经济增长长期动力机制的重构。当前,我们确实面临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紧迫任务,但是如果我们将供给侧改革归结为若干短期目标而忽视了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再造,向供给侧管理转变的成效就有可能大打折扣。

美国新经济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技术的持续改进和生产率持续上升,再加上不断刺激需求,即便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亦可保持乃至扩大市场份额,而且还显著地影响着产品间贸易条件的变动。那些依靠技术创新可以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工业化国家获得持续改善贸易条件的契机,以及更多的全球化红利;而那些长期依靠出口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将面临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世界贸易条件的变化有重大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尽管我国早已实现工业制成品在出口结构中的优势地位,但我国的贸易条件却迟迟得不到改善,这明显有别于美国等工业国。借鉴美国经验,技术产业的选择应当设定生产率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标准,以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并注重技术选择的先进性和产业带动效应。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一方面,源于劳动、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本身质量、水平提升缓慢而成本上升较快,最突出地反映在近年来工资和劳工成本的快速上升并未伴随劳动者技能和态度的相应改善;另一方面,生产要素的结合还不十分顺畅,最突出地反映在中小企业和部分产业的融资瓶颈频现,企业转产或改善生产要素遭遇融资瓶颈。这一问题已有广泛的国际经验,即欧美国家的所谓“生产率之谜”。不同于日本长期依靠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直至通过银行资本控股的方式满足产业资本需求,欧洲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相对滞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融资,而银行资本具有鲜明的“风险厌恶”倾向,其占优势地位的中小企业的企业设备投资和生产要素改善必然面临融资困难。此外,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企业更多的关注企业损益表和现金流,而不愿投资到具有风险的设备,这使得欧洲国家特别是以服务业占优势的英国出现了生产率之谜。

根据以上分析和判断,我国偏重供给侧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改革应当实施系统设计,除了兼顾需求侧管理并确保其同供给侧管理的协调,最为重要的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确定我国未来供给侧管理系统的政策设计和突出的核心目标。我国供给侧改革应区分短期措施和长期目标,短期措施主要是存量的结构调整,含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长期目标则是通过结构性改革,侧重技术选择和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带动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持续提升,而生产率提升又是降低成本的利器。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