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是关键(2)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是关键(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

摘要: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束之高阁、无用武之地的“屠龙之术”,也从来不是只为少数人、只被少数人掌握的“贵族学术”。我们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讲故事”作为基本方法融入理论宣传中,把厚重的理论和轻巧的传播结合起来,让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首都广大干部群众的心灵深处,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第二,着力破解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的问题。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为此,一要抓协同创新、去“短板”。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攻关机制,探索政府部门与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科研合作新模式,实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中心的多学科协同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基础研究数字化平台,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二要抓智库建设、去“短视”。哲学社会科学不能“病急才投医”,也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从北京来说,我们要紧紧围绕事关国家和首都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大型城市治理、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等问题,重点建设一批首都新型智库,为促进国家和首都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决策咨询。三要抓“走出去”、去“短腿”。我们正在从事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着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这理所当然地要求用中国理论、中国概念、中国话语来阐释。然而,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短腿”境地。我们要加强对中国实践的理论概括,提炼标识性概念,创造我们自己的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性学术交流,让世界更多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第三,着力破解“有专家缺大师”“有队伍缺骨干”的问题。社科人才队伍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支撑。必须承认的是,当前仍需要继续改进学风问题,仍需要更多国际水准、国际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仍需要更多积极投身于理论宣传、意识形态斗争的骨干,等等。一要在培养上下功夫、完善人才体系。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为社科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二要在凝聚上下功夫、团结“五路大军”。北京是首都,是全国文化中心,中央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多,党校、社科院、高校、党政研究机构、军队系统“五路大军”聚集;研究人员规模大,总体水平高。从一定程度上说,凝聚团结人才和培养人才同等重要。要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问出处、同等服务”的决心和气度,主动做好服务,创造良好环境,拓展联系渠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他们为首都建设贡献才智。三要在使用上下功夫、建立“战斗队”。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潜藏漩涡,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一批理论素质高、敢于担当的核心骨干,而不是都做“沉默的大多数”。要整合首都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力量,建立一支能够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倾向性问题作出快速反应、科学辨析的,具有较强理论素养、生动表达能力的引导队伍,帮助人们澄清错误认识,有效引导社会思潮。

(作者单位:北京市委宣传部)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