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杨绛先生,重在精神传承

怀念杨绛先生,重在精神传承

【事件介绍】

杨绛先生去世清华学子千只纸鹤寄哀思

5月26日消息,105岁高龄的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于5月25日1时10分逝世。清华园内图书馆前,不少学子送来鲜花和近千只白色纸鹤寄托哀思。杨绛,原名杨季康,杨荫杭之女,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市。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其夫钱钟书。

我们为什么怀念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25日凌晨在北京逝世。还有一个半月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生辰。杨绛去世前曾说过,不希望自己去世的消息成为新闻。如今,她的去世仍然成为公众瞩目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中人们纷纷表达对她的怀念之情,杨先生若泉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她是钱锺书夫人,是文学、翻译大家,是上世纪知识分子峥嵘年代的亲历者。有意思的是,作为一名百岁老人,杨绛的个人经历和她的只言片语,不但没有因为年龄的衰老在社会舆论场里被边缘化,没有在岁月的长河中被湮没,相反,却在社交媒体中广为流传。有人甚至用时髦的话语将其形容为“励志女神”。这说明,杨绛具有穿越时光的人格魅力和照耀现实的精神力量。

杨绛闪光的人格魅力,固然与其作为作家、翻译家的学术成就和专业水准有关,也与她“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智慧通达和人生信条有关。但是,其最大的人格魅力,在于她作为一位大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对独立人格的捍卫,以及对清寒自持、高贵灵魂的追求。在战争年代,在日寇的淫威下,作为中国人她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在艰难岁月,她以巨大的勇气和韧性坚守信念,度过重重难关;在安详晚年,她仍然不改本色,低调俭朴、为人垂范。

这些,正是她作为知识分子离开人世后,获得人们广泛尊崇和怀念的缘由。

今天,当代文学的思想土壤本来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厚,物质生活条件也比杨绛当年的情况好得多,但遗憾的是,在学术界,能够做到像杨绛先生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沉下心来做学问、品行高洁做人的,却并不太多。相反,许多知识人陷入思想的浮躁和懒惰,忙于抢话筒、争地位,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来自高校和相关机构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丑闻时有曝出,论资排辈、拉帮结派等不正之风,深受公众诟病。一些知识分子缺乏沉下心来研究和观察现实的定力,媚俗、媚权、媚钱。对照这样的现实,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愈显珍贵。

杨先生的思想和智慧,还体现在她的一些传世的人生箴言中,它们如珍珠一样闪耀。例如,“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尚在杨绛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她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这一个题词,较好地概括了她淡泊名利、皓首穷经的精神品格。

真正的大知识分子,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卓越的专业水准,以追求真理并坚持真理为己任,不屈从权威与俗见。即使外界急功近利,物欲熏天,仍能潜心治学,独立思考。诸如,屈原困境里赋《九歌》,司马迁忍辱中书《史记》……这些,正是鲁迅所称的“中国的脊梁”,值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珍惜。

杨先生去世了,外界所有的赞美或感叹,都和她的世界没有多少关系了。也许,这正是她所期待的状态。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不过,杨先生虽然去世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力量不会消逝,而仍然会、甚至长久地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