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月零四天:继承与创新的交响

七个月零四天:继承与创新的交响

——评新编现代京剧《七个月零四天》

摘要:以鸟瞰式的现代眼光、以绚丽多姿的艺术表现手法,对60年前历史上一件足以影响几代人的非凡壮举,做出全面图景式的、精粹般的史诗再现,——青海省演艺集团以对历史责任和对艺术高精上的追求,历时四个多月精心打造出的现代京剧《七个月零四天》,给羊年春天里的中国舞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1)

以鸟瞰式的现代眼光、以绚丽多姿的艺术表现手法,对60年前历史上一件足以影响几代人的非凡壮举,做出全面图景式的、精粹般的史诗再现,——青海省演艺集团以对历史责任和对艺术高精上的追求,历时四个多月精心打造出的现代京剧《七个月零四天》,给羊年春天里的中国舞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最早在世界屋脊上开辟出的青藏线,开启了现代文明浸润高寒蛮荒之地的历史;把一个新兴的共和国对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责任和国家义务公诸给了世界。它的建成,继承了中华大家庭仁义大爱、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创新出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奇迹。这当中,还凛然升腾起了一种百折不饶、视死如归的英雄精神和不辱使命、坚韧卓绝的英雄品格,也为史册留下了一个永垂不朽的名字——慕生忠。

无疑,青藏公路的开凿史和使用过程,是青海省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它建成通车的六十年里,无数的文人墨客和梨园人家写过它、画过它、演过它、唱过它。因此,摆在改制后的青海省演艺集团决策者们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把这个埋在岁月深层里的故事开掘出时代的新意,以现代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段赋予这个英雄传奇于新的面貌,献给当代观众一个“好看”的舞台艺术。

《七个月零四天》先后巡演了西宁、兰州、塘沽等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万余观众,沉浸在了60年前青藏线从开掘到完工的这场撼天动地的悲喜哀乐之中。——同喜同悲,笑泪交集,心绪难平、豪情激荡。当大幕徐徐落下,编创人员和演员依次频频谢幕,此刻雷鸣不断的掌声和倾慕、感激以及久久相随的回味的目光,就是观众对编创成功和表演精湛的最大的回馈,也是演职人员经数月艰辛劳作后心灵里最大的慰藉。  

(2)

首先,随剧情的跌宕,观众们知道了今天横亘在世界屋脊上的著名的青藏线,最早是由这样一些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以这样一种方式修建的。剧中所表现出修路决策的果敢、施工的艰险、战士和驼工牺牲的壮烈,使观众们在悲憾的同时获得了一个强大的认知——这七个月零四天的时间里,人迹罕至的西部高原上留下的这条前无古人的道路,从而奠定了今天青藏公路、格拉输油管线、青藏铁路三位一体的青藏立体大通道最初的走向,开辟出了一条60年来西藏政治、经济的生命线。

剧情描述的是青藏线修建的始末,但剧作并不是从头至尾地叙述修路时的具体过程,而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撷取了历史上几个典型的场景和对整个事件起着引领绾结作用的环节,以慕生忠强烈的内心感受、大爱包容的行为特征和英武果断、坚忍不拔、雷厉风行的处世作风等性格的展现,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打破了以往青藏线题材只注重过程铺陈和精神图解的窠臼,展现出了传奇人物在一个伟大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从而尊重了历史的真实。

编导深谙古典戏剧理论中描写个人情感与国家义务的冲突,以达到理性至上的秘诀,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展示出人物的个性。可以看到,剧中处处流漏着英雄主义的色彩,甚至在语言、情节以及舞美的设计上,也都透射出浓郁的英雄魂魄和英雄氛围。但是,面对严酷的大自然,面对在高原上修路这样一个前所未闻举动,不同的人总会有着不同的想法及做法。这些,都被作者敏感的捕捉到了剧情之中。如千辛万苦地完成了驼队运粮任务的慕生忠,接到了彭老总到京的调令,听到了儿女们殷殷亲情的声声呼唤,面对是否要留在高原修筑天路这一艰难的命题而辗转反侧、犹豫彷徨;再如,满怀修筑青藏线报国之志的起义将领齐郁清报到时,受到昔日战场上对手慕生忠假嗔的揶揄和嘲弄时,顿时心灰意冷,拿回调令欲转身离开——;特别是驼工小韩,当听到要留下修路而不能实现自己回家暖妻生娃的计划时,所猛然爆发出的鲁莽举动以至于招来慕生忠捆绑的结果,——这些,都从一个或多个侧面反映出了军人、驼工、藏族同胞以及担负着工程技术工作的国民党起义将领,他们在不同生存背景下的这样或那样的个体差异和思想行为的非简单化。而慕生忠、齐郁清们发现红柳的年轮而证实西大滩地带60年以上没有发生过大的洪水的推断,毅然为 “改线”的大胆决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一情节,说明在责任和信念引导下的理性思维,最终战胜了各种畏缩、踟蹰的私欲杂念,是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和勇于探索精神的真实写照。这些矛盾冲突的展现,生发成了戏剧情节推动的内在动力,从而负载着更加深刻的思想意蕴和价值判断。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