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优势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充分发挥高校优势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高等学校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如何面对当前问题不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如何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围绕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报对中央党校部分学员进行了专访。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高等学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刘建平:高校既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更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长期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他们是否真懂真信,关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灵魂和方向,关乎广大青年人才的价值取向,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真懂才能真信,真信才能真用。必须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努力解决好广大教师真懂的问题,懂其实质、懂其精神、懂其规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李元元: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键之举。我们将发挥好吉林大学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优势,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将其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优先配置各方面资源;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定位,着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计划,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引导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

杨宗凯:高校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分子的富集区,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的重镇,因此,高校在研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在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处于非常重要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引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高校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完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鼓励出产高水平研究成果;根本改变马克思主义在某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状况;着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贯穿到研究与教学的全过程;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好真懂真信问题。

燕海茂:在高校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快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高校青年教师中选拔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才和学科领军人才,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研究阐释。必须强化高校阵地管理,严把教师关、教材关、课堂关、讲座论坛关,严格落实课堂教学、讲座论坛、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牢牢掌握宣传舆论主动权。

吴季怀: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更是社会的思想高地和决策智库。大学时期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真正肩负起赋予的崇高使命。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