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刘建平:中国的大学自创办之日起,就以“兴学强国”为使命。“兴学强国”是中国大学对自己的使命和功能的认识,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也是我国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高校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到教学科研全过程中,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建设发展紧密结合,把知识创造和服务国家有机统一;要善于借鉴前人经验,善于挖掘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并结合时代条件,赋予其新的涵义,把传统优秀文化时代化,孕育达济天下、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李元元:我们将坚持以学术发展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重点、以交叉融合为动力,持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改革。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差异、兼容并包、开放融合的吉大学术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打造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品牌。我们将出台精品成果培育计划,坚持百花齐放、鼓励理论创新,坚持质量第一、鼓励实践探索,对于经过长期潜心研究产生的重大成果给予追溯性、补偿性的奖励和评价,力争产出对中华文化传承和服务国家战略有较大影响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逐步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吉大学派”。
杨宗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路标。要想让中国学术更完整地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想让世界学术更充分地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就一刻不能没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华民族就须臾不可或缺发达的理论思维。进一步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具备大格局、宽胸怀,肯下真功夫、苦功夫,拿得出“真学问”“大学问”;就需要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就需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解决好中国问题;就需要在阐发好中国道路中梳理好中国经验;就需要在表达好中国学术中展示好中国自信。
燕海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汇集交融之地。青海高校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始终立足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充分挖掘、用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吴季怀: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必须具有民族性,显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中国的而不是外国的。在强调民族性的同时,对国外的学术研究成果也要进行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和升华,努力使我们的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华侨大学将发挥连接中外的优势,在努力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消化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和发展融通中外的学派。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