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地名要顺民心 重传承

改地名要顺民心 重传承

【事件介绍】

黄山拟复名徽州 改名三十年复名呼声不断

值得注意的是,对恢复徽州地名的讨论并不局限于民间。

据叶维根介绍,徽州改称黄山以来,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各级“两会”上多次提过建议,尤其是一部分黄山籍人士。

章亚光在《徽州更名黄山和绩溪划出徽州的法律透视》一文中回顾,国家民政部和安徽省曾于1990年8月、1993年5月和1998年7月分别对“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予以答复,称安徽省人民政府赞成将绩溪县从宣城地区划回黄山市管辖,拟将黄山市更名为徽州市;又称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应按照国发【1985】8号文件(即《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继称至今未见绩溪县人民政府及有关地、市提出这个问题的请示,所以省政府无法向国务院申报。

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黄景钧、弥松颐曾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关于恢复徽州一府六县建制、成立徽州地级市的建议》。

提案称,“徽州行政区划的变更,给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婺源和绩溪从徽州划出,使得徽文化失去了厚重的思想根基。另外,因着眼于发展黄山旅游而将徽州更名为黄山的做法,也有损于徽州这一享誉海内外的地域品牌。”

“鉴于以上弊端,建议恢复徽州‘一府六县’建制,整合黄山市和婺源县、绩溪县,组建徽州地级市,市政府设在屯溪。”

黄景钧在提案中指出,恢复徽州建制“有利于整合并优化配置徽州旅游资源”,“有利于促进对徽州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有利于更好地尊重徽州当地人民的意愿”,“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弘扬诚信、和谐的社会理念”。

记者曾多次致电黄景钧,但未能获得回复。

此外,还有人给安徽省省长信箱投书《省长,我建议把黄山市改名为徽州市》,官方对于这一信件的回复内容,在2014年被中安在线公开发表。

黄山市民政局对此回复称:设立地级黄山市是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为理顺严重影响黄山保护、制约黄山发展的管理体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务院于1987年11月27日批准设立省辖地级黄山市,建市20多年来,黄山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建市以来,齐云山、花山谜窟等徽文化景点申报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屯溪老街申报为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将十余处遗存申报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黟县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使黄山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处世界遗产的地级市。现在,黄山市已成为一个以黄山为中心,以徽文化为特色,妙绝风光与灿烂文化交相辉映的“黄金旅游区”。

黄山市民政局答复,针对多个“黄山”地名问题,根据国务院有关地名管理文件的规定,已经通过采取注明路标等措施加以妥善解决。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有关“地名保持稳定,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的规定,就对三个冠有“黄山”地名的使用作了规定:即在使用“黄山市”时注明“(屯溪)”,在使用“黄山区”时注明“(原太平)”,在使用风景区时写明“(黄山风景区)”,以示区别。经过二十年来的运行,地名混淆问题已基本得到改变,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综上所述,黄山建市以来的发展成就表明,成立地级黄山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黄山市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是符合黄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也是得到群众拥护的。我们认为目前不宜进行区划和管理体制的调整。”黄山市民政局答复道。

徽州情结

如今,黄山的品牌已经蜚声海外。

记者李承续在去年撰文认为,当年“徽州”更名为“黄山”,在黄山走向世界的进程中立下功劳,但是,也留下了“可惜从此无徽州”的深深缺憾。地名,不能且更不应该改来改去,加之行政区划的限制,恢复“徽州”之名,恐怕已无可能。但是,让徽州文化之脉绵延不断,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当责无旁贷。

叶维根也承认,实际上,作为旅游景点,黄山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拥有世界级的知名度,有着巨大的品牌价值。

只是,“徽州这一名称以其历史文化的缘故,内涵更为丰富,更能适应黄山市中长期发展的需要,这是其一;其二,如果黄山市改名为徽州市,则徽州这一无形资产则可起死回生,枯木逢春,现在的黄山市就可以同时拥有两个巨大价值的品牌:徽州与黄山。”

许宗元在文章中写道,如果继续使用“黄山”一词,则无异于永拒婺源、绩溪,二县只认同徽州,很难认同黄山。

江平注意到,徽州情结已然成为一种新出现的、复杂的地域文化现象,本身就具备学术研究的价值。

“徽州从婺源被两度划出开始,又经历了‘文革’摧残,绩溪被划出、更名黄山等一场场凄风苦雨,在‘徽州’政区早已消亡、婺源更是长期离散的今天,徽州故地的众多百姓尤其是大小文人,还怀着如此深切的徽州情结,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样的情结,其实也是折射出我们徽州人灵魂深层的某些东西。”

江平说,“徽州”虽然与行政区划有关系,但我们今天说徽州情结时,“徽州”其实已非一般的行政区划概念,而更是文化区域概念了。

对于官方的沉静,叶维根揣度,“这是一个惯性,黄山这个名字形成以后谁想去动它呢?地名更名必须要到国务院层面上去。”

他认为,改名不仅有成本,而且现在改回去意味着要修改过去的决定,因此涉及到很多敏感问题。

李辉也不打算放弃自己恢复徽州地名的“执念”。

近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下,地名管理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显。

李辉表示,如果能借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机会恢复一些中国最好的地名,将是这次地名普查工作成绩的一个体现。

“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对于‘徽州’这样极其重要的历史地名,却值得付出一定代价予以恢复。”李辉告诉澎湃新闻,“我觉得不管徽州这个名字改不改,从我自身以及安徽人来讲,民间有些声音总是好的。能起到作用是好的,不能起到作用也不能停下来不讲。”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